真正科学的调律

打印这篇文章 打印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拉鲁旭PAC电视每周播出「关于人类新典范」节目中,6月17日的编辑和删节版。演说者/作者是Megan Beets。

两天前林登桢拉鲁旭主持一场讨论,主要集中在下列问题:既然大西洋系统的崩溃是文明的厄运,那么未来文明将从何而来?我们确实看到习近平正在推动的双赢政策,金砖国家已经通过,但是讨论的重点却围绕在解决方案核心的原理:是否有必要在人类社会中为人类带来连贯的一致性,以及统一人类以不同方式表达共同原则和任务。我会引述一些拉鲁旭在该场讨论中的论点,为我的演讲定调:

“诸位必须重建我们在美国已经失去的一些东西。你们必须建立某种和谐与共鸣,人类的和谐与共鸣是不同天份的人组成合唱的各个声部,以及这些声部的共同理念,统一这些声部,合唱时才能互相合作,而这也是共和民族的主要宗旨。这就是把大家找来组成社会的方法。你只需带来和谐/共鸣,交响乐的和谐/共鸣将人们聚在一起,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凝聚并找出彼此认为是正确的共识。所以,当你编写或演奏古典乐曲时,就会想要建立发展人类心智的理想模式。合唱的概念就是统一所有人对于现实和任务的常识,而不论其是否另有技能,或是欢欣鼓舞。”

他下一段的内容则和我今天的演讲非常相关:

“我们认为人类心灵的一项特征就是和谐与共鸣长驻其中。人类心灵只为和谐与共鸣的功能准备。而,古典歌曲 – -合唱作品 ━的和谐与共鸣形式是全人类和谐与共鸣和生活中一切和谐与共鸣的模式。每一件围绕机械演奏的部分都是和谐与共鸣的一部分,如果你失去了生命中的和谐与共鸣,你的人生将会崩坏和堕落。就这么简单。重点是理论的名称很简单,就是所谓的古典艺术创作音乐。音乐是典型古典和谐与共鸣的创作媒介。”

拉鲁旭先生所提和谐与共鸣的概念是民族之间的和谐,一群人来自完全不同文化和民族背景,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在共同原则之下,统一不同民族的理论与美国当今政坛主流的流行观点非常不同。和谐与共鸣不是严厉指责,迫使人们凝聚或符合流行观点,而是带领人们发现一个更高的统一原则,也是今日我们看见金砖国家展开的过程。因此,和谐与共鸣的原则不止是音乐的原则,也是更直接、更全面的,追根究柢就是开普勒的发现。

宇宙的调律

我们今天认为的和谐与共鸣 – -无论是用于音乐的现代和声,或是拉鲁旭先生表达的意思都来自开普勒(1571- 1630)的成就。开普勒发现了太阳系,并因此建立了今日古典音乐平均律和声的现代形式。这始于巴赫(1685-1750)直接运用开普勒的想法。今天,我不打算全盘阐述开普勒的发现,但是会提到几件事情以建立基本的概念。

开普勒丢弃所有先前有关太阳系、天文学本身特性的假设。他发现太阳系是一个物理系统。总之,开普勒开始设想每个行星的运动都受到太阳的引动。开普勒想像每个行星都是乐团的一员,演奏太阳指挥的乐曲。乐团中,每一名成员都不是独立行动的音乐家,恰好就是同一个房间里其他独立行动的音乐家一样。乐团中,演奏同一乐曲的成员的共同任务,就是和谐的演奏出作曲家以及指挥者想要表达达的内涵。

图中[图1]开普勒证明,行星在太阳系中行动最快和最慢的行星与大调和小调一致,和我们今日在音乐中所见一致。音乐中,这些行星音阶的调音和太阳不是一个接一个的关系。而是,每个行星的运动都被调整过,才能与其他的行星取得和谐与共鸣。其结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调音,而是更复杂多变的调音概念,这也表现在人类高度发展的音乐中:古典弦乐四重奏、管弦乐等。开普勒并未将他想像的(而这项发现是真实的)太阳系实质过程和人类音乐的原理(后来人类以高度发展的古典音乐呈现)分开来。

这将我们带到音乐的真正核心。当你看到拉鲁旭先生有关与和谐与共鸣的想法,以及开普勒处理太阳系和谐与共鸣的方式,音乐的基础并不是声音。很多人对这个想法可能会觉得奇怪。音乐怎么不是声音呢?当你去音乐厅听音乐会,你听到的不是声音吗?当你练唱一首音乐时,你不是会发出声音吗?是的,声音是其中一部分。声音是参与演出过程中的明确结果,但是音乐其实不是声音。它不是由声音建构的。声音的组合并未构成音乐。有关这一方面,我想引述拉鲁旭先生上个月引领讨论中的另一段话:

“音乐并不源自于音乐。它源自于音乐的动机,要不然,音乐到底代表什么呢?这是只是制造噪音的一种形式。你不想制造噪音。你想捕捉人们的心灵,而不是他们的耳朵,那就应该流经他们的头脑,而不是耳朵。你不是透过听到的声音铨释一件事,你应该听到的是演奏背后未被听到的、才华横溢的音乐。你不需要听到,因为你已经被吸引。你的头脑是工具,你的身体和灵魂是音乐的工具。不是音乐制造了这一切。而是身体和灵魂造成的。音乐只是个意外。”

我想今日一般人对音乐的想法一定与此完全不同,由其是美国和欧洲。它无视于人们接受和默认的流行音乐观念:声音、娱乐、自我表达。拉鲁旭先生的想法,远远超出音符的实质内容。它关乎人类心灵本质的新见解和发现的容量,也能够向其他人传达并交流这些概念。我们称此为古典音乐的沟通模式,可以穿上声音的外衣,并以声音的方式表达,但是动机是无声的 – -是人类更高层次的热情。

古典传统的音乐概念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同时也与孔子著作中的音乐和艺术强烈共鸣。以这一概念建立的艺术标准,我想讨论一项关于今日艺术如何呈现的重要议题,这也与未来古典音乐是否可能持续作曲和演奏有很强烈的关系。这项议题就是,上述想法的调音。

为什么今日古典音乐家都走音了

今日的一个事实,就是几乎地球上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歌唱或演奏的古典音乐家都走音了。他们无论唱歌或演奏都让人觉得他们用错了音准。

这是什么意思?以错误的音准唱歌?如果有人去音乐厅听音乐会,音乐家会在演出前为自己的乐器调音。所有的音乐家都要将乐器调整到演奏的标准音准。如果去钢琴音乐会,或钢琴伴奏的演唱会,钢琴也必须弦。无论是哪一种演奏,都有选定的标准音准,并且所有的音符都要符合同一个音准。然而,今日大多数的情况,标准音准都过高,也绝对会过高,因为选定的标准音准都由所有乐器调音的音准决定,因此也决定了歌手演唱歌曲的音准。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远高于所应有的音准,也就是每一个音符听起来比自然音准高一点或更高。

这听起来似乎是音乐专家或音乐爱好者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学术问题,或仅仅是「音乐界」 内的政见或一般日常生活中没有结果的辩论。这是由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1813-1901)在一百多年发动的激烈政治斗争,他曾经获选为意大利第一届国会议员。林登拉鲁旭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重燃战火并持续至今。

首先,为什么这是政治斗争?我们为什么说,有正确或错误的音准这回事?怎么能说乐队的音准错了?谁有权这么说?大自然!大自然有权说。人类的声音也有权说他想要唱什么音准- – 它该如何呈现才会有最好的效果。今天所有的音乐,无论是声乐、器乐或钢琴音乐,都是基于人类的声音和音乐在人类诗歌中所表达的特点。具体而言,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根据声音特色训练,进一步发展后,发现人类的声音实际运作的理论。人类的声音在一个特定音准内唱歌时,表现最好。当声音拉伸到唱较高音准,或者拉至低得多的音准时,表现并不如理想。中央C调到每秒振动256次音准是19世纪和20世纪最佳古典音乐家都同意的音准。也就是说,音符的正确音准是每秒振动256次;如果震动更多次(例如260次),音符的音准听起来会有一点太高,如果震动较少次(例如246次),听起来就会有点低了。C 256是自然而适当的音准,它对应的A以上的音符大约每秒振动432次。

对于不玩乐器或唱歌的人,也许不了解调整这些声音有什么差异,所以我会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A调432的自然音律。

第二个例子是相同的A调,是美国许多乐团采用的音调,A440。这比A432的音准高出一点点。差别很小,但是仍有区别,音阶的每一个音符至少都要调整到那么高。

第三个例子是相同的音调,A450,是今日世界各地许多乐团采用的。

A432和A450之间的差异要大得多。几乎是一个半音,钢琴两个键之间的差异,两个完全不同的音。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首先影响的是歌声。例如,维也纳一个训练有素的歌剧歌手会如何演唱音调比自然音高得多的歌剧角色?
1980年代和1990年代,席勒学会曾经主持一个调回到低调音的活动,我们就这个问题与世界许多顶级歌剧歌手接触,他们都同意:高调音有害声音。它延伸了声音,使声音在错误的地方改变(他们因此必须接受适度的训练),造成他们的负担。可能因此缩短歌手的职业生涯,也使他们无法唱出过去以较低音调作曲的音乐。导致无法为现代听众谱出类似过去的伟大音乐,也因为这些高调音造成的张力,让我们再不到演唱这些音乐的声音。

这种结果不只是对声音有害- -而且伤害的不只是人类的声音,也对许多乐器造成难以置信损害,例如,小提琴演奏高调音时。如果当初制造小提琴时是为了演奏A432的低调音,如今拧紧所有的琴弦以满足更高的音调,则小提琴琴身的低调音就会有8磅以上的额外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对斯特拉迪瓦里巧手制造的弦乐器以及所有其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精妙乐器的伟大人文资产造成巨大的伤害。

最明显的问题是,较高的音调对声乐和器乐这么伤,可是这些音调为什么因地而异(你永远不知道从一个音乐厅到另一个音乐厅会听到什么)。到底是谁出的主意想要这么做呢?谁想要做一些不自然的事呢?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难道人们只是忘记了自然的音调,然后就任意选择他们想要的吗?不,并不是这么回事。围绕自然音调的真正战争是人的本质的战争,以及音乐的本质。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心灵的本质和人类的生命又是什么?这也是围绕音调战斗的根源。

各地音调的战争

我们稍为介绍调整音准的奋斗史。先前曾经提到,1880年代威尔第争取立法的问题,1986年拉鲁旭发起一场运动,争取国际调音音准的标准化立法,将其设定在C256或A432的低自然音律。然而,这场争斗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古典作曲家的时代,巴赫、韩德尔(1685- 1759)、莫扎特(1756-1791)、海顿(1732-1809)的时候,真的没有标准化的音准。人们可以从一个城市旅行到另一城市,或者在一个城市内不同教堂之间进出(多数都有特定音调的风琴),而彼此间调音的音准也十分不同。但是,已知的是,通常这些作曲家调的音都比现代的音准要低得多。例如,韩德尔和莫扎特使用的音准都略低于A432。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是第一次非正式尝试将调音的音准标准化。维也纳会议是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为了建立欧洲新政治结构举行的国际会议。 (虽然维也纳会议真正达成的是,帝国主义强权重新强迫欧洲接受法西斯主义。)俄国沙皇在维也纳会议中,赠送一组全部设定在A440高音调的乐器给奥地利军乐团。这不是俄国沙皇一时的心血来潮;其中有维也纳会议中想要控制欧洲文化的政治操作,在音乐中强加一个新的、更高的音准就是其中一部分。乐队的新乐器有一个更明亮和更炫丽的声音(其中有物理声学的原理),而且这种声音对听者有更实际上的影响。这一次欧洲全面掀起了声音更明亮的热潮,从此各地的乐团和乐队开始提高乐器的音调。

1820年伦敦爱乐调到A432。1842年,他们已经调高??到A440,1850年之前,他们又调到A452。类似的事也发生在巴黎和许多其他城市的主要乐团。虽然人们仍然以较低的音调演奏,一般而言整个欧洲的音准开始提高。例如,1877年伦敦的华格纳音乐节已经以比自然音高半个音阶的A455演奏。1880年纽约市的施坦威工厂将钢琴调到十分高的A457。1858年巴黎的一次会议中为了反映这一点(主要是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发取的,他作的曲子是为了展现人声技巧的美声唱法),而将音准标准化。会议背后的想法是:较高的音准根本没道理!我们正失去属于我们的音乐,我们正失去属于我们的声音,我们必须以较低的音准为标准!这一次巴黎的会议正式通过以非常接近低自然音的A435为标准,也是那段时间法国使用最低的音准。 1881年,意大利举行了音乐家代表大会,他们很大程度受到那一次巴黎会议的启发,也公开呼吁意大利采取类似A432的标准。作曲家威尔第支持该项理念,他在意大利音乐家代表大会的决议后写了一封信给意大利政府,内容如下:

“由于法国采取了标准音准,我建议我们也应该跟着建立标准,我正式要求意大利各大城市的乐团,尤是斯卡拉歌剧院和米兰的乐团,降低音叉以符合法国的标准。如果我国政府的音乐制定委员会认为我们应该将435降至432,虽然差别很小,但是我全心支持。罗马提出A450为标准音准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我个人认为降低音准,演奏时丝毫不会影响声音的响亮或生动活泼,却比过高音叉尖锐的响声更能提供饱满、庄严的高贵。就我而言,我想要在整个音乐界采用一个单一的音调。如果音乐的语言是普世的,那为什么巴黎或米兰采用一个称之为A的音符,到了罗马这个音符却变成降B呢?”

三年后的1884年,意大利政府也正式采纳A432为意大利所有乐团调整音准的标准。其他国家,如西班牙和比利时也采纳类似议案。1885年维也纳的一项国际会议却变成了一场激列斗争。威尔第推派他的朋友也是剧本的密切合作者博依托(1842-1918)为两位意大利代表之一,并指示他大力争取432(或以435妥协)。但是维也纳会议充满冲突,代表们最终决议采用A435。但是,A435在执行时却完全没有占主导地位,威尔第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他的歌剧奥赛罗演出时,使用高音调,他就禁止演出。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音调始终是一场政治斗争。

现在跳到1939年,另一个将标准音准国际化的尝试。这一次由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直接提出。戈培尔要求伦敦召开国际调整音准标准的会议,要求都使用柏林电台较高的音准:A440。这一次的伦敦会议也的确应第三帝国的要求采用A440,却因为二战的动荡和混乱无法全面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有几次想要规范音准的企图,其中大部分开始时都占上风。例如,今日维也纳的标准音准为A444,柏林是非常高的A448。

在这一点上,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段期间音乐界曾经发生的事(从巴赫和莫扎特,到1815年,再到威尔第的期间,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期间音乐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古典音乐在这段期间曾备受激烈攻击,特别是1897年勃拉姆斯去世之后,人们开始推广植基于感官的音乐理念 — 音乐的感官效果。接着就开始推广华格纳(1813-1883)、理查极史特劳斯(1864-1949)和史特拉文斯基(1882-1971)的作品。史特拉文斯基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以活人献祭的「春之祭」音乐剧,所有的创作都以人类生理意义的效果出发,推广音乐就是丑陋的想法。这就是音乐界与音调上升的过程同时发生过的事。很显然,拉鲁旭先生认为这完全与音乐理念及人类的心灵的力量与发现来自于和谐与共鸣相反。

拉鲁旭争取C256

此处略述1986年以来拉鲁旭的组织为了拯救古典音乐争取恢复较低的自然音,并为社会保存这一珍贵的权力所做的努力。 1986年由林登桢拉鲁旭发起,之后由席勒学会(1984年由海嘉 – 拉鲁旭成立)执行,拯救古典音乐的运动,呼吁立法调降音阶。1988年之前,他们接触许多世界级的歌手,数百人连署支持席勒学会对此呼吁的陈情,席勒学会也与两位意大利国会议员合作于1988年(威尔第之后100年)在意大利立法降低调音的音准。[1]

席勒学会主办研讨会,让与会者区别A432和A440的不同,唯有听到较低而非更高的音调,才能听到音乐更真实的声音。所以,请愿书上数千名的歌手包括:世界三大男高音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男高音贝尔贡齐(Carlo Bergonzi)、著名歌剧男中音卡普切利(Piero Cappuccilli)、意大利歌剧女高音弗雷妮(Mirella Freni)、西班牙歌剧女高音卡芭叶(Montserrat Caball□,和其他很多著名歌唱老师和器乐音乐家都参与连署。

1988年,席勒学会第一次在米兰举办研讨会展示较低音调的重要性。演讲者包括席勒学会研讨会大会主席海嘉 – 拉鲁旭、世界著名男中音卡普切利,伟大的意大利歌剧女高音泰巴尔迪(Renata Tebaldi),和其他世界上备受推崇的音乐家。有趣的是,泰巴尔迪发言时强调,高调音影响必须唱高音的女高音、男高音或歌手的最高声音。这非关(声音)唱到高音,而是关于声音的自然位置。她说,即使唱非常低音的女低音和女中音也会不利人类声音自然转换的顺序。

这个视频呈现卡普切利在会议中的演唱。视频中,卡普切利先唱一小段威尔第歌剧中的咏叹调,他先唱低音调,接着唱高音调,然后再唱一次较低的音调。演唱时,卡普切利指出,他在唱高音时必须将声音转换到最高音,而这是威尔第原本没有打算要做的,这也会改变声音的颜色。低音调的优势所有与会者都很清楚。

席勒学会的运动成功解除美国和欧洲的争吵,而意大利1988年的立法最终受制于美国对意大利政府的巨大压力而未通过。人们应想想:如果音乐只是为了取悦我们,为什么调整音调这种事会是一件大事?为什么寡头政治集团在1815年,然后又是最近的1988年,要花这么大的力气阻止规范调音的音准?其中到底有什么问题?这又回到了:人(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力量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是恣意而行吗?是任何你所希望的吗?这类的想法会导向何处?要找到答案,环顾当今社会的情景吧!看看今日娱乐文化是什么光景!相对于我们可能在社会上发展和维持真实的古典音乐和理论的文化,当今的一切已经导致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就是我们今日政治任务的核心。恢复我们最佳的文化,一如我们在伟大的古典音乐理论中所见, 这尤其是我们在美国和欧洲所曾经拥有,可以形塑我们今日社会合作、和谐/共鸣的过程。


[1]“從c=256到全國音樂學校運動”

“音乐定调及声区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