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普勒到今日中国:人类的本质为何?

打印这篇文章 打印这篇文章

这篇由JasonRoss删节的文章是拉鲁旭科学小组讨论的部分内容,关于如何从俄罗斯科学家弗拉基米尔沃纳德斯基(Vladimir Vernadsky , 1863年~1945年)的角度、从地质力或生物力检视人类的能力,以及从历史的长河检视人类的特点,似乎就是观察另一种不同的物种;我们只是改成从生物圈本身看进化的时间。英文影片:

今天先从开普勒的角度探讨人类的特性。科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年~1603年)发展了–真正的创造了– 现代科学。而且,他进行时,真正了解人类心灵运作之间的共振、关联和相似性以及宇宙以一个完整的个体运作。这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科学,也向我们证实人类心灵力量的强度,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强度。

要了解开普勒如何回答「人类的本质为何?」林登桢拉鲁什建议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古典方式– 开普勒在他的时代采取哪些方法;现代方式–看今日中国如何体现这一点。 [见文末特别说明]

开普勒继承库萨的精神遗产

首先,古典的部分:开普勒运用库萨(Nicholas of Cusa, 1401年~1464年)称为「对立的统一」理论。他用这个理论制定科学语言,特别是天文学,还突破亚里斯多德逻辑三段论的思维模式;坦白说,玩文字游戏的话,概念是由类别定义的;片语和片语逻辑究其实不是自然走到一起的。

库萨和开普勒想要拆除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特别的宗旨,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A」和「非A」不能兼得。亚里士多德说,你不能同时有A和非A;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亚里士多德说,真正的知识应避开矛盾;然后你才知道你是对的。

库萨举例说明为什么这不对;绝对无法发现任何事物。库萨根据感官和更高智力水准的了解区别感官世界和理性层次的理解,而这唯有透过感官之间的矛盾才能触及。我们且举他的巨著「论博学的无知」第一册有关无限的章节为例。库萨在此将几何类比扩展到无限,让读者了解神的概念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形像。无法形容的形像,就是「论博学的无知」,也是一种特定的无知,是库萨对于知识的形容。

这怎么可能?库萨举例如下:他说,一方面,圆和直线在无限的状况下不再彼此对立;当你把概念扩充到无限大,他们的形状不再真的相异。这是关于了解无限的一种方式,尽管圆和直线在有限的空间很容易区分。

库萨说,上帝极大到无物与之对立,极小亦然。怎么可能有一个极大之物却不与极小对立?这是什么样的极大?他说,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认识神而无法达到他时,我们对这种概念的神会有一道阴影,藉由发展不可言喻的特定形状了知其不可言喻,以及透过思维的具体矛盾可以创造从而接触他。

这是库萨唯一的阴影。如果人们已经过读过「论博学的无知」,读者很难简单地总结,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巨著不断挑战你的思维,却未为你的思想添加新东西。这就是思想运作的方式,这种发现的过程活跃在大脑本身,在他看来—-这就是理解神的方法。

物理学的矛盾

「论博学的无知」第2册,库萨讨论宇宙,一个创造的世界,他从这个角度看宇宙本身如何不合逻辑,并且违反感知和感官的理解。他认为,在宇宙中,创造的世界没有完美,也没有平等。他说,我们无法在宇宙发现,上帝唯一真正的平等,也就是说从来不曾真正存在过所谓完美的圆──虽然几何上可以想像。

对于一个实际存在的圆,圆上的每一点必须与中心的距离完全相同。库萨说,这些点怎么可能和中心的距离完全相同,这些点不可能完全一样?他说,不可能有两条长度实际上完全一样的直线。这项概念涉及到一种不可能的情况:直线不可能体现平等本身。而,关于运动:库萨说,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运动。怎么可能有两个如此相似的运动在不同的时刻如此一致?

所以,库萨从天文学的角度得到的结论,有一段时间无法透过实验证明为真。他举例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圆圈,包括天文学。任何星球都不可能在一个圆圈里运行;圆圈不可能存在,因为牵涉到绝对的平等。他还表示,也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运动;不可能有统一的运动,因为涉及到平等,宇宙中不可能存在。

因此,由亚里士多德的角度来看,虽然地球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天堂是静态的世界,是完美、不变的停滞;天堂是完美的以几何形状存在,他们是完美的—-你知道,是上帝用圆规和尺造出来的。库萨说,不,不,不是这样:不可能这样,我们无法用这些概念理解天文学。

开普勒的装置

要了解开普勒(1571年~1630年),我们必须有一些天文学的背景,以及如何在西元1600年开普勒的时代得到这个想法和结果:望向满天星空,有一些星星好像在移动;也有一些像太阳和月亮般移动的很明显,但也有一些星星随着时间移动,所以几乎每天晚上每个星星都会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待着,如果你出去看看,你会看到其中一些正在移动,移动的星星,流浪的星星:希腊人称这些星星是「漫游者」,希腊字「漫游者」的英文字根就是「星球。」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在这个影像中看到这些行星进行这一类的运动。 [图1]。你会看到火星在移动—-年过一年速度加快了—-每隔几年,火星就向后移动。

想想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所有的星座,巨蟹座,狮子座,所有其他的星座,所以火星大多是往一个方向倒退着移动。 火星面对太阳时,就会向后移动,也就是说,午夜时分火星就在星座中的最高点。火星接近太阳时,也就是我们在清晨或黄昏看到时,火星总是快速移动;午夜时,火星处于最高点,就会向后移动。当倒退或向后运动时,火星的大小不同,在轨道上的位置也不同。所以,火星向后的运动,是和太阳的位置有关;火星自己的轨道,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

这该如何解释呢?还蛮难的。托勒密(约90年~168年),2000年前写过一本堪称天文学大成的书,书中解释行星如何运转。虽然他并未宣称知道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向大家说明天空中的一点是怎么移动的。他为每个星球准备两个圆圈:每个星球会绕所有的星星、所有的星座进行公转,另一个比较小的圆圈(称为周转圆)因为相互作用,所以转速较快,有时会受到向后的拉力牵引,而向后运动。[图2]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解释这一事实,一部分的火星轨道较短,把火星向后推,另一部分的火星轨道较长,运行的就比较正常。要解释这一点,托勒密用库萨的理论证明上述不可能存在的第二件事:某种等速运动。

我们可以在这段视频[图3a, b, c, d]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而不只是让火星绕着地球转(这会忽略第二个圆圈,周转圆),他先将火星轨道的中心转到一边,火星就转得比较顺了。然后,再把火星轨道的中心放到地球和另一个在火星右方以等速围绕火星运行的点之间。在右方的那个点称为偏心点。

 


 




如果火星只是等速的运转,你可以看到火星是如何倒退的(图3b)。我们在这里将它偏离中心(3c);在正确的位置倒退,但是长度很长。另外,我们还将位置的中心和运动的中心分开(3d);这一切和托勒密的观察相当一致。

他的目的就是要和观察一致:所以在右方的点称为偏心点。等一下讨论开普勒时,我们还会再回来这一点。因此,我们说明了其中的一个圆圈,但是库萨并不接受这个圆圈,我们还以匀角运动绕着另一个点,这个,库萨也不接受。

接着是哥白尼(1473年~1543年)提出行星环绕太阳运行,更准确的说是太阳在行星动线的中间;而且,以某种的方式,圆圈比托勒密的更多。哥白尼让行星在其中一个圆圈靠近太阳的一点移动来说明行星如何运动。这两人的目的是要准确地预测你在天空中能看到的点。这不是物理理论!物理学与他们的天文模型没有任何关系。

开普勒的突破

这是开普勒之前的状况,他是库萨的追随者,而且年轻读书时就写了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关于行星为什么要绕着太阳转。他得想法和哥白尼不太一样,不是太阳坐在中间看行星绕着他转,而是行星绕着太阳,因为太阳是造成行星运动的原因:这就是一种物理假说,认为是太阳造成行星运动,而不是拿着圆规和尺的天体几何学家。

开普勒着有一部「新天文学」的重要作品,以特定的方式运用古萨「对立的统一」理论:他以所谓的「暂代性假说」引导世人进入更高层的真相,迫使人们思考,然后证明他的物理概念。开普勒问了一个问题,得到多个自相矛盾的答案。

他会尽量避免矛盾,还是利用矛盾呢?他利用这个矛盾。

接着,开普勒问了一个各方反应不同的问题:火星轨道的中心距离太阳多远?他用两种不同的观察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天文经度和天文纬度。天文经度是行星经由整个星座围绕恒星的运动;天文纬度是以黄道为中心在其上或下的运动,黄道穿越所有星座的黄道带。

开普勒创造了「暂代性假说」,他用前辈假设的圆、偏心点、几何、数学等创造一个比以前任何人见过都更好的模型。因为这是以真正的太阳为基准,成果令人难以置信的好。这是人们第一次以实际的太阳本身为中心引动行星运动,当时还是使用圆圈和等速运动。这是一项伟大的成果;他提出了太阳和火星轨道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这段视频中[图4],我们看到他用不同的观察得到另一个答案。我们现在有天文经度、火星穿过整个黄道面绕行黄道的运动;天文纬度是火星在黄道上方或下方的运动。通过一些巧妙的三角运算,开普勒用火星经过地球绕行太阳轨道平面(黄道)的上方或下方的事实,解决了一些三角问题,他计算出所有你在这里看到的长度(距离)。这表示,他能从中心算出距离:火星轨道中心与太阳的距离?他算出这段绿色的长度。[图5a, b]

 

现在,出现一个问题:那段绿色的长度和他先前在暂代性假说中计算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视频比较这两者。看看开普勒何时以及如何调整暂代性假说,他如何使用这些来自天文纬度的数字,现在问题出现了,这也是他改革和发展新天文学说的关键。

现在我们有绿色的长度,还有另外一个紫色的长度—-所以你现在看到的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火星轨道中心 [图6]。橙色以天文纬度为准,红色以天文经度为准。与这些模型不同的地方,是火星是8角分(8’);一角分是六十分之一度,就如同一分钟是一小时的六十分之一。

 

再说一遍,开普勒用天文经度建立模型;实在是太棒了。模型包括一段间接推衍且不太确定的距离;接着,读者可以在(图5a)看到火星在天文纬度平面进进出出,更直接取得火星的距离。绿色是这一段新的距离,与另一段不一样。如果他调整暂代性假说,那么这段绿色的距离,就会让他研究的能力破功了。

于是,他得到了两个相互矛盾的答案:不是绿色的距离就是紫色的距离;不是以橙色为中心就是以红色为中心—-这是两种不同的距离,也是两个不同的位置:火星究竟是沿着红色虚线还是沿着黄色虚线前行?好吧,你只能二取一,无法两者兼得:既不能(同时)有两个不同的距离,也不能有两个不同的位置。而数据显示他们彼此是相反的:天文经度显示一个方向;天文纬度则显示另一个中心的位置。因此,我们这里有两个不同且相互矛盾的答案。

这是怎么回事?这两个答案都不可能正确。他们彼此互斥,无法同时存在。但是,开普勒说,这个位置有8角分的差异是关键,也是改革天文学以全新的视角看事物的关键。因此,他的结论是,这证明试图从运动本身的感受铨释事物是错误的,没有用。我们现在必须超越感官诠释行星移动的物理原因,因为过去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矛盾不复存在的统一概念。开普勒这么做了。他做了一个天文物理模型,解释太阳如何导致行星运动。他只测量太阳和火星轨道中心的距离;他只为火星设定一个位置;而且这个位置是正确的。他迫使人们摆脱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把物理学延伸到天际,为事物的原因找结果,他用矛盾创造新思路。

当库萨表明物体的形状将随时间推移而异,或者物体的形状不是成因,这种相等的运动本身不是因,一个总是等于本身的原理—-这是一回事。行星和太阳的距离和它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是另一回事。这就是开普勒的成果。

是的,他的确说过行星呈椭圆形移动,但是椭圆是结果,在他看来,两股力量作用于行星,一股力量牵引着围绕太阳转,让他们离太阳忽近忽远。因此,开普勒所谓的椭圆不是指形状,就和哥白尼的圆圈一样,是物理过程的结果。

(想进一步了解相关讯息请前往http://science.larouchepac.com/—-英文)当多个相反的答案似乎都对或都不对时,就表示我们使用的语言缺乏真正理解我们所关注主题的能力。这就是开普勒运用库萨比喻法的做法。

创作历史

让我们放眼未来,看看开普勒的做法:应用开普勒的方式于新发现,为现存的科学创造精神的工具,我们已经写下历史的新页,创新人类的历史。 …

使用罗盘于天文、航海;以运河灌溉土地,以工厂取代动物或人类的工作;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音乐的重大突破让我们开发自己更伟大的形象,这本身就能够让我们在其他领域做得更好。

开普勒、库萨、莱布尼茨、高斯、黎曼和其他人创造的现代科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东西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释放出巨大的变化!这些行为定义我们是不断变化的物种,也是我们最有特色的特征。 ..

中国普罗米修斯的未来

在如此不同的时代,人类不同范围如此广泛的时代,从石器时代的物理世界,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化学世界,进入电气时代;我们正迈入核子世界,为人类历史创造新页。我们以这种方式完成自我。

现在,让我们看看中国要往哪儿去:月球!中国要去月球!他们正在写下一章,将一种永久的工业基础搬到那儿;这就是前景。透过使用那里存在的氦-3,作为新的、最有力的燃料,成为人类发展的下一阶段—-核聚变,中国正在建立一个进程,不仅在物理方式,也是人类历史的下一章,人类创造者的新页—-同时也是非常有力的自我概念,一种超出我们大多数思维的外星的自我概念,产生了一个新的「我们」。当然,这会创造利润,会赚钱,会产生收益(一如其他的物理发展),但是它创造了新的「我们」,新的人类。我们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存有,我们居住的宇宙所发展的特色共鸣,这就是经济学。

开普勒的成就在超越目前以创造与创意共鸣的未来,这就是重新定义我们自己的关键。这是我们人类必须创造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说明

以下是2015年2月10日林登拉鲁旭与同事讨论的摘录:

……「我们必须立足于身而为人真正的基础上。这一般意义不是科学,而是开普勒对于人类非凡意义的科学。 ……我们的重要性和我们工作的重要性,是提升人类个体、人类的性格,而不是别的。 …

「问题是,大多数社会并不知道真相,他们的行为都是立足于错误的假设。这种假设的可怕例子是,想以金融机构定义人类生存的原则–这是骗局。人类的创造力不是衡量这个人取得或不取得所谓的财产。这项措施是,人类作为一个创造性的人类,本质上是创造的存有,会采取行动将人类带入太阳系更高层次的运作。

「现在大家都在谈钱。但是钱的本质并没有价值。有些人很有钱,那也没什么,因为不是真的,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才是唯一的意义。他们扮演哪些特定的角色才能增加、鼓励,或促进人类的需求?这些都是人类的创造力。这股力量不在于任何个人的财产。只要是人都会死;因此,如果他们会死,怎么可能拥有财产?

「人类不是财产的承载体;人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的部分,因此而能开发太阳系统,因为人类代表的创造力统治着太阳系。 …

「中国目前在太空计划方面做得很好。中国现在做的正是朝向开普勒观点中隐含的居住地。 ……中国正在开发其附近的太空,并致力于开发一个最终能够管理整个地球的系统。而这些力量与运作卓有成效的人类心灵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