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小冊子: “美國應加入新絲路 : 漢密爾頓對經濟振興的願景”

目录

引言

建立國際新秩序:拉魯旭和新絲路

關於林登·拉魯旭

歐亞入口:連接美國到新絲路

1. 連接白令海峽

2. 高速和磁懸浮鐵路

3. 發展走廊

4. 新文藝復興城市

創造未來:科學領航者的使命

1. 普羅米修斯之火:核裂變和核聚變

2. 管理全球水循環

3. 空間:外星的迫切性

附錄:

以古典文化征服銀河!

拯救美國的四個新法!


引言: 建立國際新秩序—拉魯旭和新絲路

左:“絲綢之路夫人”黑爾佳•策普•拉魯旭1996年在亞歐大陸橋東部終點的中國連雲港演說。右:林登•拉魯旭1983年在泰國曼谷演說關於克拉運河等國際發展計畫的融資,這是拉魯旭一向倡議的許多大型計畫之一,所有這些都在當代新興世界大陸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林登•拉魯旭和妻子,黑爾佳•策普•拉魯旭,都在構思和推動新絲綢之路,在國際發展和全球互利合作的全新模式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林登•拉魯旭早在1975年就提議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透過國際開發銀行(IDB),協助包括鐵路運輸、能源開發、新的大洋運河和航道在內的國際發展大型計畫。這項大型計畫是為了核裂變和核聚變研究領域技術突破的救急措施。拉魯旭在整個1980年代到印度、泰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國家元首、企業家、科學家和工程師開會討論,所謂的第三世界發展計畫,協助數億人口擺脫貧困,同時警告說,主導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貨幣基金體系已經進入腐敗和解體的過程。

拉魯旭為了避免他警告西方經濟即將崩潰的推論成真,努力克服東西方之間的熱核對峙,並提議以新的激光和定向能量系統技術,結合天基導彈防禦系統,既可作為科學突破的驅動器,也可作為當時超級大國之間和平關係新系統的基礎,進而消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威脅。雖然里根總統採用拉魯旭後來被稱為戰略防衛初步方案(指美國的「星戰計劃」)的建議,蘇聯領導層卻拒絕這項提議,反而還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軍事擴張,拉魯旭不得不提出蘇聯體系即將崩潰的警告。 1988年10月,拉魯旭在柏林預測蘇聯解體和德國統一。拉魯旭為了世局的發展,提出了馬歇爾式的建設方案,協助東、中歐快速現代化,成為西方再工業化的火車頭。一年後,柏林圍牆的倒塌標誌著鐵幕的結束,拉魯旭提議結合東、西歐的鐵路發展和工業走廊建立生產三角。林登和海嘉•拉魯旭為這項提議發起一項國際運動,快速將生產三角的概念傳播至包括俄羅斯和前蘇聯的中亞,並一路到太平洋沿岸。

拉魯旭描述這項後來稱為亞歐大陸橋的提議為“從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整合亞歐的開發網絡”,使得廣闊的內陸地區得以發展,從而團結了整個亞歐大陸。為了推動這一願景,林登•拉魯旭1990年代多次前往俄羅斯,與頂尖的學者、經濟學家和科學家開會,參加俄羅斯科學院主辦的論壇,向俄羅斯國會杜馬說明,並與俄羅斯領導人和知識分子定期舉行對話。與此同時,黑爾佳•策普•拉魯旭則於1996年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參加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在北京舉辦的“新亞歐大陸橋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發表“建造絲綢之路陸橋:亞歐共同安全利益的基礎”的演說。該項會議的記錄暨規劃橫跨亞歐大陸的鐵路線和開發計畫圖與詳細藍圖,由全球策略信息於1997年以“亞歐大陸橋:新絲路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的特刊方式刊出,並在各國政府內頂尖的外交界、科學界、企業家和學術界之間廣泛流傳。之後十多年,拉魯旭運動以“建立亞歐大陸橋為新國際經濟和安全秩序的基石”為主題,籌備數十、百場大型會議、研討會、論壇、講座和小型會議。

美國和歐洲必須改變目前造成戰爭的對抗政策,轉向俄羅斯、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雙贏”合作政策。感謝林登和海嘉•拉魯旭,今天的成果正是他們經過數十年不斷努力所建立的新國際秩序願景。


關於林登·拉魯旭

林登‧拉魯旭(又名拉鲁什)先生是國際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經濟學家。他在這些領域的卓越成就淵源於他對哲學和科學的深邃見解。 1922年9月8日他生於新罕布希爾州的羅徹斯特。二戰期間﹐他在中緬戰場服役。完成兵役後﹐他於一九四七年結束在波士頓東北大學的學習而開始從事管理咨詢工作。

1952年以後﹐拉魯旭深入研究了伯納德‧黎曼和喬治‧坎特的數理物理學。他認為﹐他在經濟學領域的基本發現﹐其中包括定量分析技術進步與實物經濟增長關係的拉魯旭-黎曼方法﹐均來自於他在這方面的研究。 1974年﹐拉魯旭創辦了一個國際新聞服務機構﹐並由該機構出版發行《主管策略評論》(EIR) 週刊和其他一些專題報告。拉魯旭有許多著作﹐如《辯証經濟學》[PDF](1974年)﹐《理性的力量》(1976年)﹐《帝國主義﹕布爾什維主義的最後階段》(1974年)﹐《增長無極限》(1984年)﹐《你想真正掌握經濟學嗎﹖》(1984年)(該書也以西班牙文﹑俄文﹑烏克蘭文﹑波蘭文和德文出版)﹐《理性的力量 ﹕1988年》(1988年)﹐《常識之辨》(1990年)和《基督教經濟科學》 (1991年)。

拉魯旭是聚變能基金會(1974年)﹑生命俱樂部(1982年)和席勒學會(1984年)的創始人。 1994年﹐他當選為莫斯科全俄生態科學院院士。

拉魯旭在1976年以美國勞工黨侯選人身份競選總統﹐目的是重新振興亨利‧克雷和林肯總統的輝格黨傳統。他是1980年全國民主黨政策委員會(一個政治行動委員會)的創始人。在民主黨內一些重要黨員的支持下﹐他以民主黨人的身份在1980年, 1984年, 1988年和1992年競選總統。 1990年﹐他還是 弗吉尼亞州第十選區聯邦眾議員的民主黨侯選人。

拉魯旭的基本理念是全民福祉,他認為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間應透過彼此之間理性,科學性的合作追求共同的發展。早在1970年代他就指出西方缺乏自律的自由主義經濟體系的根本問題,正確預言多次金融危機(“拉魯旭第九次經濟預測: 世界金融市場瀕臨崩潰”)。

他也看到了冷戰時代維繫分別以美國和蘇聯為領袖的兩大集團間和平的基礎 – 保證彼此相互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的核子武器恐怖平衡 – 是何等的不穩。因此他首先提出反彈道導彈防禦政策。這一政策後來由理根總統在1983年3月23日以“戰略防禦倡議”的名義宣佈。當蘇聯拒絕了理根總統的邀請共同發展和享有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後,他成功預言了柏林圍牆的拆除和蘇聯的解體 “The Lost Chance of 1989: The Fall of the Wall”。

多年來他預言國際金融體制的不可避免的崩潰。他建議成立一個國際開發銀行以作為全球債務重組的中央機構。由於這建議﹐他的名字為整個發展中世界所熟知。他還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計劃﹐如印度的岡吉斯-布拉瑪富特拉河谷開發計劃﹐亞洲的湄公河三角州計劃﹐中國的南北運河計劃﹐東歐生產三角區計劃﹐以及連接歐亞大陸 ﹑中東和世界許多地區的新絲綢之路鐵路計劃。孫中山先生在所著的建國方略提出一些相似的計畫。他非常敬佩孫先生。 (“拉魯旭, 孫中山與中美新夥伴關係”)1987年﹐拉魯旭先生和六位同事被老布希政府投進聯邦監獄。拉魯旭先生作為老布希的政治囚犯﹐被監禁在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的聯邦監獄中達五年之久 (「判他有罪還是殺了他!」那一夜他們要殺我)。全世界 有數千位儀員﹑外交家﹑社區領袖和神職人員呼籲克林頓政府為拉魯旭平反昭雪。

1993年克林頓上任後即著手此事,拉魯旭先生于1994年獲得釋放 (前國會議員曼恩說: 拉魯旭名譽必須恢復)。

拉魯旭1977年12月25日與德國政治領袖黑爾佳•策普結婚。拉魯旭夫人也是生命俱樂部和席勒學會的創始人。


欧亚入口:连接美国到新丝路


1.連接白令海峽

古絲綢之路連接亞歐二大文明的中心,將歐亞大陸的陸地連結成單一的大陸,打開內部供人類居住和異文化交流。已經在修建的新絲路,承諾取代與其同名的交通要道的歷史成就。今日的歐亞大陸透過現代模式的高速運輸和其他種類的發展整合而成,也可以擴充運用在全世界。透過建設白令海峽鐵路連接,新絲路統合地球上最大的二個大陸一歐亞大陸和美洲,成為世界大陸橋。這一切就如同當初絲綢之路跨越東方和西方一般。想像一下,我們在巴黎或柏林市中心搭乘磁懸浮列車,以每小時250英里的速度橫越西伯利亞大草原旅行,穿過50英里水下的白令海峽海底隧道,出現在另一端的阿拉斯加,最後抵達紐約市! 不僅白令海峽將建造鐵路連接這兩個大陸的經濟、文化和商業彼此交流,也一定會將全球文明中心從大西洋二岸轉到環太平洋地區,開啟人類現代尚待開發、探索的北極。 若能克服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工程挑戰的差距,將是人類的一大功績。穿過白令海峽之下55英里的隧道,就可以連接歐亞大陸和美洲的交通系統,進而開發地球上兩個最被忽略的地區。要在兩個大陸北部崎嶇不平的條件下,完全連接已存在的運輸系統,則歐亞大陸需要興建約2000英里新鐵路,北美要建600多英里。

這個重要的運輸通道將不只是從A點到B點而已;還要開發遠北(FarNorth)巨大潛力的礦產和原材料。不僅是以高速運輸橫跨太平洋,也是開發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嚴重落後地區的機,允許其閒置的財富造福地球人民,包括在這個地區建立新城市和研究中心,為人類的探索和努力創造新機會。

自1970年代起,拉魯旭運動就為連接白令海峽而努力,設想該計畫透過國際開發銀行投資和相關國際信貸機構融資,是全球發展計畫環節的關鍵連結,也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基礎。隨著蘇聯在1990年崩潰,林登和海嘉拉魯旭整合東、西歐經濟的多產三角願景,全部內容擴大到成為跨越歐亞版圖的歐亞大陸橋。

拉魯旭運動熱切的為地球上每一個相關的國家帶來這項互惠互利的發展遠景,以和平進程作為新戰略秩序的基礎,而不是延續地緣政治的戰爭。

1990年代,許多重要的研究都受託探索、擴大歐亞大陸橋的想法,包括連接、跨越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最引人注目的是1995年美國工程師 Hal Cooper和西伯利亞州立交通學院Sergei Bykadorov教授共同發表的一項富有遠見的全面性研究。最近幾十年,這項計畫的其他新增規劃,已經引起人們的興趣。

2007年4月俄羅斯國會生產力小組,在一項題為“俄羅斯東部大型計畫:跨越白令海峽連接歐亞大陸和美國的交通幹線”的會議中,呼籲對該計畫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這次會議有眾多頂尖的俄羅斯學者參與討論,前美國阿拉斯加州長Walter Hickel也在大會中發表“跨越白令海峽連接歐亞大陸和美國的交通幹線:以大型計畫取代戰爭”的演說。他所謂的跨越白令海峽是“一項可能會改變這個世界的計畫,一項聯合創造力的計畫, 以國際合作取代境內的導彈防禦系
統。”

林登•拉魯旭也在會議中以書面發表“改變世界的政治版圖:門捷列夫也會同意”的演說。拉魯旭指出:

“相對於老式的鐵路,現代接班人發展的巨大運輸網絡,必須橫貫整個歐亞大陸,穿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目前貧瘠或所謂的禁區將產生高效發展的經濟效益,為地球未來整體的發展注入急切的需求。若要克服地球上的苔原和沙漠,則必須藉由發展科技的力量提高勞動生產力….現在發展的進程,必須從北極的邊緣向南一路往南極洲去。因此現在,連接白令海峽是一個新誕生的新世界經濟的中心點。”

這次會議所設計的連接白令海峽,贏得了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金質大獎章。2014年5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教授說,中國和俄羅斯都在討論如何實現(這項計畫)。

其實,連接白令海峽的想法已有150多,並非始自今日。1867年俄羅斯出售阿拉斯加給美國時,美國國會就有人支持架設電報線跨越白令海峽到俄羅斯,也是南北戰爭期間美國曾經反對與英國結盟的關鍵因素。後來,1890年,俄羅斯以林肯的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為藍本建設西伯利亞橫貫鐵路,當時的科羅拉多州長威廉•吉爾平也推動一項“世界鐵路的宏偉計劃”,向“北和向西橫跨白令海峽、穿過整個西伯利亞,連接歐洲鐵路和整個世界。” 雖然俄羅斯和中國重起討論完成這項期待已久的計畫,美國還沒有回應,採取必要的措,實現這個偉大的願景。


2. 高速和磁懸浮鐵路

藍色部分是規劃中第一階段26,000英里的電氣化和高速鐵路網,集中在最繁忙的線路上。紅色部分是第二階段的42,000英里。該項提案包括從墨西哥到加拿大邊界,在大平原增加三個南北高速走廊,這是美國目前交通系統最明顯缺少的元素。阿拉斯加鐵路走廊將會連接這些美洲大陸鐵路網,從白令海峽隧道經俄羅斯進入歐亞大陸。

很少美國人知道,他們國家基礎設施的發展有多落後。國外遊客對美國交通系統令人臉紅的狀況經常感到十分震驚,尤其是連接人口稠密的城市,以及城市內的全國性商業、貨運、客運和乘客依賴的大眾運輸系統。不僅是現有的道路、橋樑和鐵路已經年久失修,進入瓦解的危險狀態,而且美國公共交通系統的水平也遠遠不如世界上其他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尤其是鐵路,當許多國家順利邁入21世紀時,美國的鐵路運輸基礎設施仍然是20世紀的設備,如果不是19世紀的話。美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退步很多,而另一些國家卻早已超越我們,並繼續往前。

如果美國人得知,中國的領土和美國差不多大,高速鐵路的長度卻是我們的25倍,其中大部分是在過去十年間完成時,一定會很震驚。中國已經完成了11,000英里高速鐵路,預計到2020年在全國完成30,000英里的高速鐵路網,是目前的三倍。從目前高速鐵路的總長來看,中國的高速鐵路系統超過世界高速鐵路總長的60%。人們可以在北京登上高速列車,以平均每小時185英里的車速,在5小時之內,旅行800多英里抵達上海。紐約到芝加哥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的距離,可是搭火車從紐約到芝加哥要19小時!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其國家政策是積極追求現代化的高速交通基礎設施,以支撐其龐大和不斷增長的人口所需的經濟生產力,每年直接從國家開發銀行提供$ 1,300億元的信用做為建設所需的融資。同時,中國也擴大這些鐵路發展計畫延伸到亞洲鄰近國家,也為世界各地的類似計畫提供融資,其中包括南美和東歐,最值得注意的是非洲,幾乎所有之前建立的鐵路都是為了服務殖民主榨取和出口原料,而不是為了提高非洲人民的生產率和生活水平。針對這些計畫的其他國際融資,中國已經成立一個$160億的“絲路基金”,專門推動這些連結性的基礎設施,並建立它所稱的“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 的戰略關鍵,並據以建立新的絲綢之路。俄羅斯也明確表示,打算協調並整合俄羅斯和鄰國的經濟,再透過新絲路和中國政策下的歐亞發展,建構自己的歐亞經濟聯盟,從而建立一個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統一的現代高速交通運輸基礎系統。

美國和中國的土地面積類似,但是,中國已經有二十倍以上的高速鐵路(約1.1萬英里),另外規劃2020年就會有30,000英里的鐵路網,藍線是現有的高速鐵路,紅線則是未來潛在的路線。在中國,這些未來的路線已經刊出且蓄勢待發了,反之在美國,這些仍然只是建議。

如上所述,完成從西伯利亞到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峽鐵路隧道,會延伸歐亞鐵路網到美洲,並讓美國有機會加入這個環太平洋中心的新興世界。但是,美國大陸的其它部分要與歐亞大陸連接,我們就必需大大提高和擴充通過加拿大的阿拉斯加鐵路走廊,並建造一個穿越美國

陸的新而高度現代化的鐵道交通系統,已與興建中的中國和歐亞大陸的其他部分接軌。

美國鐵路網過去曾經是美國城鎮之間貨運的主要方式,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運送全國四分之三的載運量,但是二戰之後都已經陸續有系統的拆除了。1980年鐵路業解除管制後,更加快拆除的速度,如今只剩下老舊的鐵路基礎設施,呈現各種年久失修的狀態,塞滿運送煤炭和石油的柴油車,最近則只運送農產品。客運也沒好到哪裡去,交通頻繁的東北走廊故障、延遲和脫軌的情形日益頻繁且嚴重。若非搭乘快速、高效的現代化火車,我們的商品和人民就會一直被困在擁擠的高速公路上!

美國如果要加入新絲路,就必須立即啟動重建、擴建和現代化計畫,以便改造破舊的鐵路網。其中一項計畫是兩階段規劃建設42,000英里的現代化鐵路,再升級為電氣化,其中17,000英里是高速鐵路,大約需時15年完成。隨著現代高速鐵路(時速150英里以上)和平均時速250英里的磁懸浮列車技術發展,我們就可以比今日過時、破落、擁擠的鐵、公路系統,快2-3倍的速度高效而安全地運送貨物和乘客。

這項42,000英里的計畫需要大量動員工業生產提供必要的物資,以及培訓高級勞動力,創造這項任務所需的熟練勞工。目前,美國現有鐵路網不到1%是電氣化,貨運鐵路系統則絕對無法以高速甚至是中速行駛運送乘客或高價貨物(今天貨運的平均時速不到25英里)。

因此,新的高速鐵路系統需要電氣化的軌道,每一英里要370噸鋼、535噸水泥和一英里的輸電線。所有這一切,加上列車本身的鐵路車輛,包括新型空氣動力學設計,以電力發動的車身都需要生產。為了製造這一切,我們要重新工業化並動員全國,扭轉我們國家過去長達數十年的生產領域非工業化潮流中,未來仍需要的部分。

重新整備美國產業

2005年美國汽車業破產時,拉魯旭曾經提議採取干預行動挽救汽車業工具機的產能,重新裝備車間,賦予其建構高速鐵路系統的新用途,其中許多都是羅斯福與沃爾特•魯瑟在二戰期間,重新裝備當時的汽車廠製造坦克和飛機的方法。雖然拉魯旭的建議未獲採納,以致流失大部分的工業產能和熟練勞工,但是必要時仍然有效。

我們要重新裝備許多留下的工廠,以及創造龐大的新工業產能,生產包括新型電動機車急需的材料和零件,其中10,000輛約等於目前的產能。另外火車還要50,000兆瓦電力作為動能,先進的核反應堆也要在多處施工;建立數千英里的電力傳輸線輸送電力;也需要1,000個變電站配電;建立26,000哩雙軌鐵路,需要近1,000萬噸高強度鋼和1,400萬噸水泥。美國經濟落後地區很多未使用的工業產能將會因此重生,提供數十萬個新技能的工作,經歷類似美國在羅斯福的龐大新政時期更新國家未來的展望和使命。屆時將仿造羅斯福以工代賑計畫的平民保育團(CCC),為大量非技術失業的青年一代展開大規模的培訓和教育計劃。

美國的高速鐵路網必須從世界經濟的概念看。來自實體生產和科學發現的經濟利潤,對於運輸工業原料和(包括中間產品在內的)製成品的需求更大;得益於核能的國家將不太需要運輸煤炭和石油(二者佔約今日一半以上的鐵路貨運噸位)。隨著白令海峽通道建設完成,昔日由歐亞大陸透過海運運送龐大的貨物,將利用速度更快的鐵路運往金磚國家。城市(包括數十個人口為50萬至100萬的新建城市)之間300-400英里之間的短途客也可以搭乘火車旅行,而不是我們今天賴以生存效率明顯低落的航空和公路運輸。為新的國家經濟構建穩固的交通平台,是消除瓶頸、低效率和運輸耗時的基礎,而且有助於進一步整合美國成為文化和經濟目的具有意識統一的單一民族。


3. 發展走廊

高速鐵路並非只是以簡單、實用的方式獲取從“這裡到那裡”的人員和物資。這些新的鐵路走廊將成為發展走廊,集中人力和資源為基本的經濟基礎設施做最有效地利用,從而提升生活水平和每個人的勞動生產力。

為了將整個計畫概念化,典型的基礎設施走廊可以看作以一個主要鐵路線為中心點,寬約60英里的連續條狀土地。平行於這條鐵路線的是其他必要的基礎設施:大容量電力線路、油氣管線、供水系統(包括新的灌溉渠道和在需要之處建水道)、光纖通訊線路等。這種方式讓每一個發展走廊都能有最基本的工業、礦業、農業和城市建設活動。亦可以從其核心處建設任意數量的分支或通道供應周邊地區。

隨著發展走廊中的新城市中心成長,最終的結果將是城鎮的“珍珠項鍊”效應,圍繞著集約農場、花園、森林、休閒區,間或穿插小型城鎮和村莊。發展走廊的經濟優勢包括:效率大幅提升和基礎設施線本身的經濟影響。人口中心密集穿插,鐵路沿線的農業和工業活動則以提高利用度,降低單位成本的方式實際創造加倍的經濟效應。

不同於航道或空中旅行,這樣的大陸橋就類似投資綠洲或島嶼,由昂貴的交通連接彌補(彼此的)落差。這種沿著特定路線捆綁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為沿著這條線的密集農業、工業和人口中心的成長提供了理想條件。

這種發展讓兩點之間的鐵路扮演龐大的生產線,使兩點之間移動的產品加值。這樣一來,鐵路成為水流,促進和傳播文明時原來無法到達的大陸內部,同時創造從沿海到內陸和貧脊處環環相扣的工業長鏈。實際上,沿著鐵路和其他運輸系統的“人工河”所建的基礎設施走廊,為人口和領土發展提供一個更高等級的平台,使得彼此相互依存的沿線經濟活動的價值加倍,進而增加了沿線人口和足以全面支撐該區潛在人口密度的生產潛力。


4. 新文藝復興城市

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長,人類有機會按照美和效率的原則建立振奮人心的新城市,讓當地居民盡情發揮其創意和文化。美國必須放棄過去半個世紀中,反常的誘導郊區無計劃擴張的趨勢,導致今日許多美國年輕人的疏離和社會隔離。我們應該以新思維規劃和設計新的城市中心,使古典科學和藝術教育在這些新“文藝復興城市”的文化中心落腳。

印度總理莫迪已經頃全力開發100座新的“智能”城市,每一座都將成為發展“燈塔”的範例;俄羅斯也自稱擁有先進的“科學城市”,如1956年在莫斯科北方以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為中心興建的杜布納市。美國則有幾十萬平方英里幾乎閒置或嚴重落後尚未開發的土地,大部分位於洛磯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以及整個美國南方。這些區域的資源可以投入於發展許多現代復興城市,集中全國最佳的科學家、藝術家、研究人員和實業家為共同的目標,在各自領域共同合作達成偉大的成就。現成的例子可以將沿著國家實驗室和其他研究中心而建的城市包括在內,這些研究中心包括羅斯福時期曼哈頓計劃的原子研究和肯尼迪時期阿波羅計劃的太空研究,儘管當時建築趨勢的美感和現在鼓舞人心的結果有一點落差。

人類歷史的建築設計中,許多偉大的成就至今仍然令人佩服,如佛羅倫薩的大圓頂、希臘美麗的公共建築,或印度和其他東方文化的雄偉神殿和廟宇,都可以模仿,甚而與現代建築技術進一步結合,建造新的交響音樂廳、博物館、學校、公園、公共廣場和論壇、住宅和商業區,認同植基於過往最偉大、最優美的建築成就的美學原則。不同於只是為了新奇,或虛無主義歌頌醜陋和排斥主導今日許多文化的過往,如果一個國家的核心任務提供最令人振奮的生活條件,並盡可能協助其為國族最大利益的所行之創意和社會奉獻,則其人民將得到最大的發展。

美國加入新絲路後,將在計劃中沿著剛完成、整合的高速鐵路網,興建發展走廊和數十個新文藝復興城。這些城市將精心設計成容納約500,000-1萬人口的美麗而有效率的中心,集中所有科研、工業、能源、教育和文化活動,有助於盡可能的跨領域合作,提高每個居民的工作效率,並促進國族和整個世界的進步。

城市以發現和教育為中心設立基礎設施,作為創造財富的最重要部分,實際聯結運送貨物和乘客,以及作為文化平台。城市中心將設大學和研究中心、博物館、劇院、音樂廳和公共公園。中央教學博物館和研究中心會通過指導講座、教育計劃和實驗示範,為兒童(及其家長)提供一個重現過去發現的物理工具。教授科學就是教授發現的原則,能夠在其職業生涯掌握新技術是受過教育的靈活勞動力的基礎。為了在教育過程中提供生命力和指導,這個區域必須參與一些可能具全球性和革命性意義的科學工作。

這個核心(包括一家以研究為主的醫學中心)的周圍將是以運輸為樞紐中心的住宅區和商務區。主要產業將與農業用地和其他用途的土地集中在城市的郊區。每座城市的增長一旦超過原有界限,就應另外建造有限規模的城市。

地下將是公共交通、公用事業和下水道等基礎設施的持久平台,並以模組化的方式改變和擴展這些技術。為人類生活而建的城市,前往共用場地、文化和科學等促進人民之間生產力和創造力兼具社會導向的活動,平均通勤時間應在15分鐘之內。

這些城市不僅提供美麗且鼓舞人心的新地方生活和工作;這些建設也會恢復許多閒置或危害製造和工業的設施以及勞動力,以便生產資源管理系統、能源和其他基礎設施、住宅、商業和公共建築等所需各式元件,至於其他一切則將沿著美國絲綢之路完成新的“珍珠”。

 

華盛頓特區的藍圖計劃 ( 皮埃尔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

拉魯旭: “城市-工業中心的設計原則應該是什麼?”

“…城市-工業中心的設計原則應該是什麼﹖就大的一方面而言﹐我們選擇的這一標準意味着我們所使用的技術將決定未來三十到五十年的時間中城市的環境。這些技術將使星際飛行成為現實﹐這些技術將使我們得以在月球和火星上模擬地球的環境﹐這些技術將為生活工作在如此模擬的地球環境中的人提供動力﹑工具和生產生物物質。要設想這類城市所必要採取的設計方式和生活形式﹐我們必須看看採用同等技術在地球上建立同樣的城市-工業中心將帶來什麼樣的生活。

“技術上可以出現變革﹐但是家庭的基本特徵不會改變﹐否則將導致社會的毀滅。因此﹐技術上的變革必然要適應家庭內部功能的規律﹐適應家庭社會功能的規律﹐適應社區和整個社會中個體成員的社會功能的規律。所以﹐如果計劃興建一個新城市並在今天開始建設﹐如果該城市的規劃適當地運用了我們在上面所指出的那些技術﹐那麼﹐只要維修得當﹐這一城市將在今後一百﹑兩百或數百年裡發揮作用。人們在家庭中生活﹐他們白天四處流動﹐向家庭提供貨物和服務。家庭所需的最低實物空間等等參數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儘管那時家庭的平均文化水平相當于今天的二十五歲大學畢業生﹐但是最佳的家庭佔有空間在整個文明史上並沒有發生什麼根本的變化﹐在今後幾百年內也不會出現根本的變化。如上所述﹐即便考慮到今後三十到五十年內這些技術的作用﹐我們也可以說﹐城市規劃人員和建築師為設計可以生存一千年的城市所需要的所有參數在今天已為人們基本掌握。

“在地球上建設城市也與在月球或火星上興建城市一樣﹐不是像今天那樣首先在地上打地基建房子﹐而應該首先是建立一套共有基礎設施。這是一個蜂巢型的結構﹐也許可以分為三層﹐人員﹑貨物和服務的流動都是在地下進行。這一基礎結構必須經久耐用﹐可以持續數個世紀。它必須是標準化的組合結構﹐可以根據技術的變化進行調整裝配而又不至於改變整個基礎結構。在這基礎結構上建設起來的城市的中心應該是教育及有關的文化設施﹐其兩翼應該是中央政府機構和有關的服務設施。城市的中心地區也許應該呈圓形(至少說從運動的實物時空函數角度講應該是這樣)﹐工業設施分佈在城市的郊外。城市的規模應該是恆定的﹐新增人口應該通過新建這樣的城市來解決。城市與城市之間從功能上講互相依賴﹐通過高速(磁懸浮技術?)運輸幹線來連接。每個城市的生活設施齊全﹐可以滿足家庭生活的所有需要﹐不需改善也可以在許多世紀中發揮作用。”

-引述《你想真正掌握經濟學嗎?》雜誌 (1984)


創造未來:科學領航者的使命


1. 普羅米修斯之火:核裂變和核聚變

美國需要更多的電力!單是發展全國高速鐵路系統,就需要在全國增加為數龐大的電力,預計需要50萬千瓦電力啟動這種先進運輸系統(初步估算要增加約5%的電力生產)。再加上一個恢復和擴大生產基地的能量,並提供開發新的水力資源(以及更換已達壽命末期的舊電廠)的電力。總之,這一切同時需要大規模建設核裂變電力,與發展融合電力的應急計劃。

所需工廠的確切數目取決於每個工廠的設計和容量,總數應該是在幾百個之內。

以增加的電力啟動國家高速鐵路網,會減少我們人員和貨物運輸所需電力對石油的依賴。這是經濟增長的自然過程,就和能量通量密度增加時所測量的結果一般。

能量通量密度

經濟增長和人類進步,一直都與能量通量密度全面增加的過程有關(以人均和國家經濟領域每平方公里的總功率計算)。更精確的測量包括聚焦於,定性相移與過渡到物理化學的新領域——典型的從化學的電力形式轉變為核形式。

美國的歷史很清楚的顯示了這一現實。從美國立國到1970年代初期,全國人均電力全面增長,由轉換較大的能量密度(每單位重量的燃料有更多的能量)燃料來源支撐,並通過高能量-通量密度(經由相關的生產過程使每單位面積有更多的能量流)的過程釋放出新的需求。隨著1970年代英國馬爾薩斯零增長政策的竄起,這種增長停止了,一般美國人民的生活條件不但停滯也開始下降。如果自然增長的過程持續結合核電的全面發展——如肯尼迪總統官方曾經預測的——我們今天就會有更富足的電力與豐盛的經濟,很容易就能夠支撐目前基礎設施所需的水平。

今天的電網只須根據美國的先進高速鐵路系統類型所需電力徵稅的事實,只是強調了過去幾十年的政策失敗的現實,以及發展核電以克服這種損失所需的主要驅策力。

核分裂

單一鐵路車輛的鈾核燃料可以提供一列運煤貨運列車從加州聖地亞哥到俄勒岡州邊界的所需的能量。這是反映核反應在化學反應的巨大質的進步。

雖然裂變電力已經提供了世界上最安全的電力來源(不同於流行的觀點,核電造成的死亡人數遠比其他能源少得多),對核裂變發電系統的一系列新設計已經足以進一步提高核電。小型模塊化反應器的設計可以提供快速大量生產的好處。全新第四代系統提供更高的效率和安全性。增殖反應堆可以確保充分利用整個燃料循環,現在認為是核“廢料者”也成為額外的燃料。(除了當前的鈾燃料循環)也有可能開發釷燃料循環。所有這一切都只是等待實現和開發。

核熔解

同時,充分開發核裂變的能力後,發展核聚變發電的應急計劃將確保下一次能量通量密度的飛躍。由於巨大的資金不足(與融合預算一致的幅度都低於所需的水平),美國核聚變發電的發展長期以來都一直被推遲。經過大家的通力合作,一個正常運作的示範聚變電廠可能只是落後10到15年。

即使是最小的支持,進度緩慢卻穩定,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在歐盟、印度、日本、中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之間的共同努力下,正在法國興建。ITER不是設計來發電,一旦它在2020年代後期上線時,預計將產生比投入能量十多倍的能量。

此外,中國和韓國有有很強的意願,也雄心勃勃的想要完成國內核融合計劃。他們追求各種類型的設計,並開始興建聚變發電示範系統,電網完全有能力輸電。另外,全美國有一些人私下努力專注於開發產生受控核聚變反應(這項設計是美國政府在1970年代放棄的計畫)的新方法。

核平台

雖然對不同的系統(核裂變和核聚變)有許多詳細的資料可以談,但是必須強調的是,他們是一個過程的不同面相:藉由核領域提供的能力全面發展。這才是真正全新水平的物理化學(包括低能量核反應的先驅領域)。這不僅是提供有效的無限動力(當然這本身非常重要),而且還開啟了加工原料的新方法,創造新的資源基地,以新方法製造、創造新材料。藉由控制原子核,人類與星空的動力有可能達到全新的水平。

依能源的來源分析美國1780年至2010年人均最大可用功率總和。兩項預測表明,美國的進程有能力也應該持續的健康成長。曲線A是1962年肯尼迪政府以即將扮演重要角色的核裂變動力為主的預測。曲線B是一旦發展核聚變,肯尼迪追求的願景實現時的可能演變(1970年實現的可行性)。資料來源:美國能源部,2011年度能源報告;原子能委員會,民用核能:1962年提交總統的調查報告。


2. 管理全球水循環

加州面臨水危機時,其他地區也為時不遠了。美國西北部的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近幾年備受旱災之苦。整個西南地區,從加州到德州,猶他州到亞利桑那州,一直與水資源短缺奮戰。奧加拉拉蓄水層是高平原各州的主要供水資源,目前每年逐漸流失。

但是,(相對於人類使用的任何可能水平)水並不是這個星球上的有限資源。只要我們盡可能更有效率的利用現有的淡水循環,依照需要建立全新的淡水循環,則這一切都在我們的掌握之內。

從銀河的觀點看掌控天氣

先從21世紀的水循環理解起。雖然我們的恆星、太陽和整個動力的週期是抽取海水蒸發後的淡水到大氣中,這就是我們的銀河系透過高能量銀河宇宙輻射的影響,關閉水循環的大氣成分。

過去二十年新科學的研究表明,高能量銀河宇宙輻射的電離作用,對於觸發大氣中凝結的水氣蒸發,造成各式各樣的雲和降雨的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一方面,這與理解地球氣候已經改變回應太陽系在整個銀河的運行有關。另一方面,這是人類可以管理大氣的電離條件,來控制水蒸汽、天氣和降水的線索。

我們可以控制雨嗎?

這已經完成了!2015年全球策略信息特別報導有更詳細的討論,新絲綢之路成為世界大陸橋,以地面為基礎的大氣電離系統的試點計畫已經使墨西哥、以色列、澳大利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俄羅斯以及其他地方的降水量增加。這些技術可以進一步修改和擴大,使人類革命性的控制加州和其他地方所需的水循環,解決永久性乾旱。

海水淡化

一種能源更密集,但是發展更好的選擇是大規模海水淡化。現在全球包括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的許多地方已經使用這項技術。核電經濟的高能量通量密度水平,美國可以根據需要輕易地承擔大規模海水淡化。

例如,我們想為加州最大的海岸城市地區(65%的加州人口)提供全部所需的生活用水,其所需電力每人不到100瓦。

地表水轉調

對美國內陸地區,我們可能不得不考慮各種水流轉調或河流改道的選項。也許,1960年代的北美水利電力聯盟(NAWAPA)計劃是其中一個認真考慮的宏偉計劃,包括後來升級和擴展的選項,設計的目的是從北美大陸西北海岸(阿拉斯加、育空地區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轉移10-20%豐沛且多餘的淡水水量往西南方調。這項計畫將大大提高整個北美水循環的效率,確保流經大陸的河水回到海洋之前每次的水循環都能完成更多的工作。(美國加州、密蘇里河流域,以及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調水計畫,各州可以自行完成,或者更棒的是與美洲大陸的計畫結合。

凡走過必改善

電離控制的降雨、海水淡化,以及地表水轉調,合在一起,提供人類改善和擴大水循環的能力,這是過去從未見過的方法。不僅解決現有的水資源短缺,還會有新的增長和發展。人們終於可以開墾包括美國西南方在內的美國大沙漠,而且未來可以把整個地區整建的更綠意盎然、更繁榮。


3. 空間:外星的迫切性

藝術家繪製中國玉兔太空漫游車探索月球表面。玉兔是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成功登陸月球任務的一部分,也是四十年來第一部探索月球的太空漫游車,使中國成為太空探險的領導者。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人類向空間拓展是勢在必行。

非常直接的,地球上的先進人類文明的存續將取決於人類防禦太空威脅的能力。太陽系內充滿了數百萬的近地小行星,我們找到的不到1%。我們最好的偵測能力尚無力測出長週期彗星進入地球附近的地區。太陽定期像炸藥一樣散發的高能輻射,其中的一股氣流就可以摧毀我們大部分的電氣和衛星基礎設施。太陽經過長期大規模的波動,改變了地球的氣候。我們必須以更大規模、更長的時間了解我們的太陽系運行、穿越銀何時會如何影響地球上的進程。

這些現實迫使人類意識到他必須提升到太陽系和銀河系的水平。

從更根本的層面看,這是人類創意天性所必需的(作為)。除了防禦這種更實際的考慮,人類存在於宇宙的特點是不斷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未能繼續追求、發展新的創作水平是否定人類的本質,進而造成文化和道德墮落。人類必須以更基本、更深的層次,藉由重建自己與宇宙的關係,重新定義他存在的本質。如今,這個作法會帶領我們到太陽系,甚至到銀河。

其中可能牽涉到人類旅行到太陽系的其他地方,但是原則其實比我們是否讓人實際到訪更基本。持續發展遙控衛星和機器人將會改善和關鍵面的擴充人類在整個空間的活躍身影。不過,也只是影子罷了。開普勒以萬有引力原理證明他的發現,這些人類心靈創造性的發現就是人類在宇宙進步的物質。

對準月亮

中國和俄羅斯政府,以及美國許多頂尖的思想家了解到,人類在月球的發展是人類在太陽系中進一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平台。其中包括利用月球上很豐富,但是地球幾乎不存在的超級聚變燃料氦3用於月球或太空,某些情況下,甚至用於地球。月球還提供了獨特的科研機會,包括開發無法在地球或地球軌道設立的新型無線電觀測站的能力。

月球對於人類接下來擴大在太陽系的發展十分重要。2015年10月,一家俄羅斯頂尖航天公司,Energia航天公司,董事長Vladimir Solntsev接受全球策略信息訪問時說道:

“我們不希望只是飛到月球,登陸後插上一根棍子,就飛回來……我們會盡量安排在月球表面有比較實際的操作。我們應該盡量運用我們的自然衛星。如果目標、任務和觀點不謀而合,我們願意與任何國家合作。”

中國正以最迅速方式實現這些目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自2007年起已經展開規劃詳實,逐漸增強挑戰的計劃,利用機器人進行探月工程,包括人造衛星和2013年嫦娥3號軟著陸任務著名的玉兔月球車。中國的下一步是在2017年從月球攜回土壤的任務。2020年中國計劃“第一”次到月球探測,登陸船到月球的另一側。

這些月球探測計劃的原創發想,伴隨著中國開發載人航天能力,一組運載火箭和其他的支持基礎設施,已經為中國開發月球的領先地位鋪設了堅實基礎。也許最有趣的是,中國科學家已經很有遠見的提出,以月球上的氦3作為燃料,可以在中國未來的核融合工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核融合發電在太空旅行和月球中作為我們的第一個前哨,人類展開掌控和開發太陽系內部,展望我們在銀河系中的變化。


附錄: 以古典文化征服銀河!

1984年,海嘉 – 拉魯旭以德國自由詩人席勒之名成立席勒學會。席勒強調古典藝術在個人的發展和提升的重要性,因此古典藝術在治國之道和促進人類進步急需的人性基本要素至關重要。

威爾第音調:A =432赫茲

席勒學會的音樂演出十分與眾不同,他們將標準調到威爾第音調:A =432赫茲,不同於現在一般使用的相當高的A =440赫茲,甚至更高的音調。科學上已經確認A =432Hz的音調非常適合人類的聲域和共鳴,並獲許多世界上最突出的頂尖歌唱家的肯定,包括皮埃羅・卡普契爾里(Piero Cappuccilli)、卡羅貝爾貢齊(Carlo Bergonzi)、雷納塔•提芭蒂 (Renata Tebaldi)、蒙特塞拉特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é)、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普拉西多•多明戈(Plácido Domingo)和盧奇亞諾•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還有偉大的小提琴家諾爾伯•布萊甯(Norbert Brainin)。作曲家威爾第主張A =432Hz應該立法作為義大利的標準音律。今天必須要以這個標準音律回歸古典音樂的演奏和作曲,以及回歸ㄧ般人普遍發聲和音樂訓練的適當技巧。

類的聲音在一個特定音準內唱歌時,表現最好。當聲音拉伸到唱較高音準,或者拉至低得多的音準時,表現並不如理想。中央C調到每秒振動256次音準是19世紀和20世紀最佳古典音樂家都同意的音準。也就是說,音符的正確音準是每秒振動256次;如果震動更多次(例如260次),音符的音準聽起來會有一點太高,如果震動較少次(例如246次),聽起來就會有點低了。C 256是自然而適當的音準,它對應的A以上的音符大約每秒振動432次。


拯救美國的四個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