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能源的騙局”

講稿:

目前我們有超過65億人在這個地球上。 但是,這些人中隻有一小部分, 有一個我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生活標准。 為了保持這種在部分所謂發達國家中的現代生活質量, 除了其他東西以外,還要求電力供應的巨大增長。 在美國,我們人均有3千瓦的電力可用其它工業化國家譬如德國和日本的人均電力有1.5-2 千瓦。印度和中國,人均有0.1-0.3千瓦, 而在非洲的一些地方,情況更差。任何一個現代社會需要有至少3到5千瓦的人均電力, 並且有一個方針來增加這個可用的電力。 全球加起來,光是保持供應我們現有的人口,就需要200-330億千瓦的電力! 那麼50到100年以后,當我們可能有500億人口,或者更多時,怎麼辦呢? 如果我們,作為一個文明,想要在下一個50年中生存, 而且營造我們的出路,走出這個經濟崩潰的危機這個可能通過大瘟疫和飢荒使人口劇減到10-20億的危機,我們將不得不嚴肅地重新思考我們看待自己跟宇宙之間關系的方式而且在能源政策上推出一些根本性的改變。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是人類必需追尋的能源狀態什麼將成為未來的能源?- 的立法是個重要的認知就是, 我們的國家今天必須投資發展清潔而可再生的能源。。。還有生物燃料。 目前生物燃料隻有溫室效應氣體或氫氣半數的排放量。我要求我們的國家致力於10年內從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潔無碳的來源中產出100%的電力,…並用資金來鼓勵可再生能源的研究…

"免費能源的騙局"

所謂的‘軟’能源系統,或‘免費’能源系統的信條,連美利堅合眾國的未來電力都不能供應,更不要說全世界了。 這隻能是。。。一個信條。現實簡單清楚地根本就不能證實這個信條。 然而這個信條卻彌漫在領導決策圈中,宣稱打著科學的旗號,雖然,檢驗后,它隻是由教條的信奉者們推崇,而不具有科學上的價值。不管信徒們相信與否,他們對這個‘綠色’教條瘋狂的追隨,將導致世界人口大規模的崩潰,以數十億計的崩潰。從一開始,所謂的‘免費’能源根本就不免費。隻是因為我們看起來有免費使用的燃料源,諸如風或太陽輻射,就宣稱他們是‘免費’能源,缺乏幾個根本的考慮。 或許最明顯的考慮就是,我們仍然得建造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造得很多,回報很小。看看標准的通用電力公司的1.5兆瓦風力發電機: 它的旋轉葉片所席卷的面積足夠裝下一個波音747珍寶機--或者是艾爾。戈爾!僅塔身的高度就可達60到100米,高度就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長度; 而且僅僅這個塔本身就要用掉200-400噸鋼。僅就1.5兆瓦的產出量來講,這個機器簡直太大了!即便1.5 兆瓦也隻是高峰發電量,隻是在最佳風速時才產生。 但是風速顯然會變化,這還得是有風的時候。即使有人想掩蓋這一事實,實際上這些風車的平均發電量隻有峰值的四分之一, 在這個情況下也就是一兆瓦的三分之一多點兒。與其相信這是免費能源,不如看看這個巨大風車的生產全過程, 然后問‘用社會增益來衡量,生產這個風車的實際社會成本,到底有多高的效率?’要生產那麼個風車,千百噸的鐵和其他礦石得需要提煉,運輸,處理,再運輸,和
組裝。高級軸承,剎車片,齒輪和其他部件得需要車制。電力元件得需要設計和制造; 坦白地說,所有這些加起來,沒產出多少能源。還有,風不規律的本質導致能量一致性的不可靠- 非常不可靠。總得需要有后備能源。宣稱這就是未來供電的途徑,是一個荒謬的提議。把這個跟一些先進核技術比較一下。譬如一個小的285兆瓦,第四代高溫氣冷反應堆,像通用原子能公司設計的這個。得要800個那些風車才能產出這一個小核反應堆所產的電力。風車矩陣的排列需要風車之間有一定距離,才不干擾各自的風。用通用電氣公司的規格,每個1.5兆瓦的風車需要88935平方米的地,相當於22英畝。把這個數乘以800個風車,那麼如果要產出這個小核電廠所生產的電力,總用地面積要17600英畝。這個面積是27.5平方英裡,比舊金山城面積的一半還大。而這個285兆瓦的電力,隻能供應這個城市平均用電量的大約三分之一。那麼要供應整個舊金山的電力,需用地是整個城市面積的一倍半!還得加上一個全套的后備電力源,以便在沒風的時候給全城供電。而三台第四代高溫氣冷核反應堆,隻佔城裡幾個樓區那麼大,而且可以提供不間斷的電流。這個比較隻是最初有助於使人們向正確的方向思考,但是對那些明白科學和經濟學問題的人,那些不隻是信徒的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電力的質量,而不僅僅是數量的改變。我們稍候對分論點做論述,如果要講到那兒,我們得看一下太陽能的例子。在駕馭太陽輻射使其成為能源的嘗試中,我們再次看到一個極度低效的過程。以最近建造和宣傳的內華達太陽能一號電廠為例。這個電廠測定供電量為64兆瓦,但是這隻是一個晴天正午時的供電量。當其他日照不強的時段也平均進來以后,實際平均發電量大約是15兆瓦。這個電廠覆蓋了400英畝的面積,早超過了半個平方英裡。把這個跟前面舊金山供電的例子相比,需要57個內華達太陽能一號這樣的電廠, 才能產出2400個風車或3個小核反應堆所能產生的電量。57個這樣的電廠要佔地22800英畝,就是35.6平方英裡,也就是整個舊金山城3/4的面積。建造35平方英裡這樣的太陽能電廠,對社會而言物理成本將是巨大的﹔而且,同樣,這些系統隨時需要后備電源。在這個情況下,一個完全不同的電力系統要用來在至少半數的時候供電,就是說,在夜裡-- 每一夜,一整夜。但是讓我們來看背后的科學道理, 看為什麼這些提議是徹底的胡鬧。太陽輻射作為能源的根本問題,是隻有一個固定數量的陽光能實際到達地球表面。這個量可以計算成每平方米的地表接收的電瓦數。在美國,我們年平均接收大約每平方米200瓦的照射,在一些沙漠地區可能達到240瓦。太陽能,任何形式的太陽能的根本問題就是太陽的能量流是有限的,而照到美國的太陽,就是每平方米200瓦。兩百瓦,就想想兩個100瓦的燈泡吧,就是你能從一平方米, 大概10平方尺的面積上得到的電量,即使你能捕捉到所有的日光。但是問題是什麼呢?你沒法增加它,這就是太陽能的極限。沒有任何數量的集中和球面反射能增加這個能量流。所有的都在這兒了。所以,相對於其他可用的能源,太陽能本身是個低等能源。在此之上還得考慮,我們最好的可行太陽能技術隻能運用大約5%到15%的日照﹔即便30%的功效在實驗室裡做得出來,它們的費用非常高,使之商業化不可行。但是 5%或15%甚至是30%的功效,無論通過何種高級技術來達到,底線是從一開始你就被一個低級能源所束縛。所以與其在光電池或拋面反射鏡或其他玩意兒上意淫,不如從頂端來探討,通過比較各種燃料的能量密度來看看不同能源的固有界限。通過2克鈾的裂變產生的能量,等於燃燒1260加侖的油,或是12300磅的煤,或23.5噸的干木材。再說一遍,這些是跟隻有兩克的鈾相比。所以當根據重量來比較燃料源時,裂變的鈾比煤要強3百萬倍,比石油強2百20萬倍。這個簡單的比較指出了一個這些能源的階層。從能源密度的差異看說明了這一點,但這隻是一個量的比較,通過單位重量產能的量的變化來比較不同能源。真正的問題仍然是“這依據什麼呢?”什麼來決定這個我們衡量為量變的結果呢?為了理解這一點,讓我們從低級微小的葉綠素的巧妙工作中來尋找線索。在用太陽輻射來產生電力上,我們看到一個非常低效的過程,它依靠將一個固定量的低密度太陽輻射轉化成熱和電流。非同於簡單地依靠來自太陽的非生物能,葉綠素分子將太陽輻射轉換成能量和副產品,以支持和發展生物圈的高級過程,或生命。植物從空氣中汲取二氧化碳,從根部吸收水和其它養分,並用太陽輻射把這些成分變成食物或糖來供植物吸收,和氧氣供我們的生物圈生長。但是沒人確切知道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這個過程事實上比僅僅是一系列的化學反應要復雜的多,不像通常的學院觀點所講的那樣。通過光合作用,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糖和其他成分. 雖然這些同樣的糖分能夠在實驗室裡合成,但是會用掉更多的能量和資源。而通過葉子上的葉綠素,植物能夠做得更有效.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仍然從植物而不是化工廠得到我們的糖分的原因。我們可能不會知道植物是怎樣這麼高效地把這些無機物轉換成所有生命必須的基本成分. 但是我們知道,這個過程的結果是產生了一個質而不僅是量的升華. 我們現在不再簡單地計量萬千瓦的電力,像所說的那樣, 而是看看葉綠素本身的轉換能力。通過利用葉綠素,植物對太陽輻射的利用變得比光伏模板或者一個太陽能集中器廠更有效。非同於一個線性的非生物過程, 植物增加了生物圈的轉化能力, 產生氧氣,食物和其它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副產品。那麼,這才是對太陽能的有效利用與很多人的認識相反,尤其是那些追隨所謂的綠色或環保運動的人的認識,標識著宇宙的根本性質的,是這種質的發展過程,這個由一個獨特的宇宙物理法則制約的階梯。生物圈,本身表達著一個高於非生物過程的變革力量中獨特的宇宙物理法則,在宇宙中的力量一直在增長,並在不斷改變地球的過程中,扮演一個日益重要的角色。某種平衡,或是“可持續”狀態的概念,對於宇宙而言是陌生和相反的。而我們作為組成一個部分而存在於宇宙中,在這裡首要的基本方向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不是簡單的量的增加,而是一個向高級組織狀態進行的連續的 ,非直線的移動。‘反衰變’可能是對這個過程最好的形容。太陽系的發展表達了這一點,地球生命的發展,人類自身以及健康的人類社會具有的創造性也表達了這一點。所以與其建造太陽能板的叢林,或者更差,把這些驚人的作物當燃料燒掉,來實際上增加這個星球的表面溫度,我們不如用灌溉來綠化沙漠,並為這個星球上的人創造一個更高質量的生活。正是從這個基點出發,我們才必須決定將需要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核裂變電力代表著社會中一個質的升華—而且它作為主導能源在全球的即刻推廣,是一個必要。我們有一場水的危機。 與其徹底依賴河流,湖泊,和降雨中的有限淡水,高溫核反應堆能通過能量密集的過程,諸如反滲透法和閃蒸餾法等,進行大規模的海水淡化。由於新型第四代氣冷核反應堆更高的溫度,使高效地生產氫氣和氫氣為基礎的燃料成為可能,而它們能替代對石油產品燃料的燃燒。氫氣能從水的電解或者熱化學反應中分解產生。這就改變了我們經濟的資源基礎,釋放出石油來生產塑料和其他石化產品, 並增加人類社會的變革力量。這個變革力的量增加,任何用卡路裡或焦耳來衡量的人都是無法看見的。為了說明這一點, 我們必須通過能源流量密度測量法,來衡量在單位斷面上能量密度和濃度。核能是人類掌握全幅的亞原子過程和相關技術的開始。我們不僅從原子的裂變和聚變中獲得能源(而且是多得嚇人的能源),而且在人類對亞原子范疇短暫的探索中,展開了一整個全新的科學領域。例如,新的同位素被開發出來, 在生物過程中幫助跟蹤和治療疾病,生產新的,更高質的原料,通過‘熔合火炬’將任何礦石或廢料降解至其構成元素。正是人類對於新近發現的法則和技術利用的過程, 標示著人類在宇宙中能力的增加,並且與一個新的資源基礎聯系起來,確保我們不再依賴以往有限的資源供應。通過對大規模現代基礎設施,譬如磁懸浮鐵路,水運輸和灌溉系統,以及橋梁等等的整合,我們能夠養活這個世界,並且走向給六十億以上的人提供一個高水平,工業化生活標准的道路上。任何其他的對所謂免費或綠色能源的嘗試,諸如對太陽能,風能,地熱,海浪,潮汐, 生物燃料,或任何所謂的可持續的東西的嘗試,將加劇我們目前經濟崩潰的危機並必將導致世界人口塌縮至10到20億人,將加劇我們目前經濟崩潰的危機並必將導致世界人口塌縮至10到20億人,選擇由我們現在來做,但是未來的幾代人,如果還存在的話,將面臨后果。

“而氣候的變化是一個比你曾想象的要复雜得多的過程”

講稿:

"最近到達北半球的寒流引起一些人發問, '全球變暖到底發生了什么問題'? 艾爾.戈爾也許在試圖讓你相信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在升溫, 但是看起來自然母親并不贊同。 即便這酷寒的天气并不能真的詮釋長期的气候變化, 真正的科學顯示我們可能,實際上,在一個新的全球冰期的邊緣。 科學知識最多只能說, 气候變化取決于地球跟太陽的軌道關系的變化, 因為它影響了到達高北緯地區的太陽照射量。 有三個大的周期能夠影響地球的气候。 首先,旋轉地球的擺動,所說的分點偏移, 跟軌道的運行一起產生了一個周期。 在這個周期中每隔兩万一千年,地球的北极指向是這樣一种方式,以至于北半球的夏天發生在地球在軌道上离太陽最遠的時候。 這就是今天的情形。 其次,地軸傾斜的角度,或叫傾角, 四年之中在大約22至25度之間擺動。 再次,橢圓軌道形狀本身也在變化, 在一個10万到40万年的時段內變得更圓或更扁。 最早認為气候取決于天体物理因素的見解, 由英國天文家約翰.赫舍爾在1830年提出。 后來, 米國科學家路易.阿格西提出, 阿爾卑斯冰川每年的消長可能有一個更長的周期, 而且可能周期性地形成大陸冰片,導致迄今無法解釋的地址构造。 今天, 我們把這些冰川廣布的時期叫做冰期. 現代版本的天文理論得益于弗拉基米爾.科本. 他和他的女婿阿爾弗萊德.魏格納研究了到達地球的陽光照射量是可能怎樣隨著歲差, 傾角和橢圓這三大軌道周期的疊加-互相加強或抵消而變化的。 在1920年,科本与塞爾維亞數學家米盧金.米蘭科維奇合作對這三個周期的綜合效應進行精确的數學計算。 今天, 他的結果顯示有一個一万年的冰川周期. 當在地球的狀態中,軌道橢圓的偏心率達到最大值,而地軸在遠日點指向太陽時, 一個北半球的冰川時期就可能產生。 冰川通常在冬天的月份增長和前進,毀掉任何阻擋它們的東西, 把地面擠壓在它巨大的重量下面。 在夏天時,他們會自然溶化退去,或裂出碎片落入海洋。 但是,如果由于地球在軌道上的狀態使得夏天不夠溫暖, 冰川就不會消退回到它們從前的位置,而是開始年复一年的前進. 地球上越來越多的水會被鎖進它們當中而導致海平面下降, 而它們的主体同時吞沒越來越多的北半球地區。 最終, 它們可能推著蒙特利爾和哥本哈根的廢墟, 向南到達芝加哥。 當它們最后在几万年以后溶化掉時, 它們將造成大規模的,能形成峽谷的洪水, 而消滅可能留在冰期沿岸的文明. 所以,如果你在恐慌中的話,試試減少你的碳排放, 輕松地呼吸吧。我們生活在一個動態的宇宙之中. 而气候的變化是一個比你曾想象的要复雜得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