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策略信息 - https://chinese.larouchepub.com -

從開普勒到今日中國:人類的本質為何?

這篇由JasonRoss刪節的文章是拉魯旭科學小組討論的部分內容,關於如何從俄羅斯科學家弗拉基米爾•沃納德斯基(Vladimir Vernadsky , 1863年~1945年)的角度、從地質力或生物力檢視人類的能力,以及從歷史的長河檢視人類的特點,似乎就是觀察另一種不同的物種;我們只是改成從生物圈本身看進化的時間。英文影片:

今天先從開普勒的角度探討人類的特性。科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年~1603年)發展了──真正的創造了── 現代科學。而且,他進行時,真正了解人類心靈運作之間的共振、關聯和相似性以及宇宙以一個完整的個體運作。這不僅為我們帶來了科學,也向我們證實人類心靈力量的強度,也就是人類靈魂的強度。

要了解開普勒如何回答「人類的本質為何?」林登•拉魯什建議採取以下兩種方法:古典方式── 開普勒在他的時代採取哪些方法;現代方式──看今日中國如何體現這一點。 [見文末特別說明]

開普勒繼承庫薩的精神遺產

首先,古典的部分:開普勒運用庫薩(Nicholas of Cusa, 1401年~1464年)稱為「對立的統一」理論。他用這個理論制定科學語言,特別是天文學,還突破亞里斯多德邏輯三段論的思維模式;坦白說,玩文字遊戲的話,概念是由類別定義的;片語和片語邏輯究其實不是自然走到一起的。

庫薩和開普勒想要拆除亞里士多德的一個特別的宗旨,就是亞里士多德認為「A」和「非A」不能兼得。亞里士多德說,你不能同時有A和非A;其實兩者並不矛盾。亞里士多德說,真正的知識應避開矛盾;然後你才知道你是對的。

庫薩舉例說明為什麼這不對;絕對無法發現任何事物。庫薩根據感官和更高智力水準的瞭解區別感官世界和理性層次的理解,而這唯有透過感官之間的矛盾才能觸及。我們且舉他的巨著「論博學的無知」第一冊有關無限的章節為例。庫薩在此將幾何類比擴展到無限,讓讀者瞭解神的概念是一種無法形容的形像。無法形容的形像,就是「論博學的無知」,也是一種特定的無知,昰庫薩對於知識的形容。

這怎麼可能?庫薩舉例如下:他說,一方面,圓和直線在無限的狀況下不再彼此對立;當你把概念擴充到無限大,他們的形狀不再真的相異。這是關於了解無限的一種方式,儘管圓和直線在有限的空間很容易區分。

庫薩說,上帝極大到無物與之對立,極小亦然。怎麼可能有一個極大之物卻不與極小對立?這是什麼樣的極大?他說,當我們以這種方式認識神而無法達到祂時,我們對這種概念的神會有一道陰影,藉由發展不可言喻的特定形狀了知其不可言喻,以及透過思維的具體矛盾可以創造從而接觸祂。

這是庫薩唯一的陰影。如果人們已經過讀過「論博學的無知」,讀者很難簡單地總結,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巨著不斷挑戰你的思維,卻未為你的思想添加新東西。這就是思想運作的方式,這種發現的過程活躍在大腦本身,在他看來────這就是理解神的方法。

物理學的矛盾

「論博學的無知」第2冊,庫薩討論宇宙,一個創造的世界,他從這個角度看宇宙本身如何不合邏輯,並且違反感知和感官的理解。他認為,在宇宙中,創造的世界沒有完美,也沒有平等。他說,我們無法在宇宙發現,上帝唯一真正的平等,也就是說從來不曾真正存在過所謂完美的圓——雖然幾何上可以想像。

對於一個實際存在的圓,圓上的每一點必須與中心的距離完全相同。庫薩說,這些點怎麼可能和中心的距離完全相同,這些點不可能完全一樣?他說,不可能有兩條長度實際上完全一樣的直線。這項概念涉及到一種不可能的情況:直線不可能體現平等本身。而,關於運動:庫薩說,也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運動。怎麼可能有兩個如此相似的運動在不同的時刻如此一致?

所以,庫薩從天文學的角度得到的結論,有一段時間無法透過實驗證明為真。他舉例說,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圓圈,包括天文學。任何星球都不可能在一個圓圈裡運行;圓圈不可能存在,因為牽涉到絕對的平等。他還表示,也不可能有絕對相同的運動;不可能有統一的運動,因為涉及到平等,宇宙中不可能存在。

因此,由亞里士多德的角度來看,雖然地球可能千變萬化,但是天堂是靜態的世界,是完美、不變的停滯;天堂是完美的以幾何形狀存在,他們是完美的────你知道,是上帝用圓規和尺造出來的。庫薩說,不,不,不是這樣:不可能這樣,我們無法用這些概念理解天文學。

開普勒的裝置

要了解開普勒(1571年~1630年),我們必須有一些天文學的背景,以及如何在西元1600年開普勒的時代得到這個想法和結果:望向滿天星空,有一些星星好像在移動;也有一些像太陽和月亮般移動的很明顯,但也有一些星星隨著時間移動,所以幾乎每天晚上每個星星都會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待著,如果你出去看看,你會看到其中一些正在移動,移動的星星,流浪的星星:希臘人稱這些星星是「漫游者」,希臘字「漫游者」的英文字根就是「星球。」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在這個影像中看到這些行星進行這一類的運動。 [圖1]。你會看到火星在移動────年過一年速度加快了────每隔幾年,火星就向後移動。

想想看,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看到所有的星座,巨蟹座,獅子座,所有其他的星座,所以火星大多是往一個方向倒退著移動。 火星面對太陽時,就會向後移動,也就是說,午夜時分火星就在星座中的最高點。火星接近太陽時,也就是我們在清晨或黃昏看到時,火星總是快速移動;午夜時,火星處於最高點,就會向後移動。當倒退或向後運動時,火星的大小不同,在軌道上的位置也不同。所以,火星向後的運動,是和太陽的位置有關;火星自己的軌道,有時走得快,有時走得慢。

這該如何解釋呢?還蠻難的。托勒密(約90年~168年),2000年前寫過一本堪稱天文學大成的書,書中解釋行星如何運轉。雖然他並未宣稱知道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但是他向大家說明天空中的一點昰怎麼移動的。他為每個星球準備兩個圓圈:每個星球會繞所有的星星、所有的星座進行公轉,另一個比較小的圓圈(稱為周轉圓)因為相互作用,所以轉速較快,有時會受到向後的拉力牽引,而向後運動。[圖2]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解釋這一事實,一部分的火星軌道較短,把火星向後推,另一部分的火星軌道較長,運行的就比較正常。要解釋這一點,托勒密用庫薩的理論證明上述不可能存在的第二件事:某種等速運動。

我們可以在這段視頻[圖3a, b, c, d]看看他是怎麼做到的,而不只是讓火星繞著地球轉(這會忽略第二個圓圈,周轉圓),他先將火星軌道的中心轉到一邊,火星就轉得比較順了。然後,再把火星軌道的中心放到地球和另一個在火星右方以等速圍繞火星運行的點之間。在右方的那個點稱為偏心點。





如果火星只是等速的運轉,你可以看到火星是如何倒退的(圖3b)。我們在這裡將它偏離中心(3c);在正確的位置倒退,但是長度很長。另外,我們還將位置的中心和運動的中心分開(3d);這一切和托勒密的觀察相當一致。

他的目的就是要和觀察一致:所以在右方的點稱為偏心點。等一下討論開普勒時,我們還會再回來這一點。因此,我們說明了其中的一個圓圈,但是庫薩並不接受這個圓圈,我們還以勻角運動繞著另一個點,這個,庫薩也不接受。

接著是哥白尼(1473年~1543年)提出行星環繞太陽運行,更準確的說是太陽在行星動線的中間;而且,以某種的方式,圓圈比托勒密的更多。哥白尼讓行星在其中一個圓圈靠近太陽的一點移動來說明行星如何運動。這兩人的目的是要準確地預測你在天空中能看到的點。這不是物理理論!物理學與他們的天文模型沒有任何關係。

開普勒的突破

這是開普勒之前的狀況,他是庫薩的追隨者,而且年輕讀書時就寫了一篇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關於行星為什麼要繞著太陽轉。他得想法和哥白尼不太一樣,不是太陽坐在中間看行星繞著他轉,而是行星繞著太陽,因為太陽是造成行星運動的原因:這就是一種物理假說,認為是太陽造成行星運動,而不是拿著圓規和尺的天體幾何學家。

開普勒著有一部「新天文學」的重要作品,以特定的方式運用古薩「對立的統一」理論:他以所謂的「暫代性假說」引導世人進入更高層的真相,迫使人們思考,然後證明他的物理概念。開普勒問了一個問題,得到多個自相矛盾的答案。

他會盡量避免矛盾,還是利用矛盾呢?他利用這個矛盾。

接著,開普勒問了一個各方反應不同的問題:火星軌道的中心距離太陽多遠?他用兩種不同的觀察方式回答這個問題:天文經度和天文緯度。天文經度是行星經由整個星座圍繞恆星的運動;天文緯度是以黃道為中心在其上或下的運動,黃道穿越所有星座的黃道帶。

開普勒創造了「暫代性假說」,他用前輩假設的圓、偏心點、幾何、數學等創造一個比以前任何人見過都更好的模型。因為這是以真正的太陽為基準,成果令人難以置信的好。這是人們第一次以實際的太陽本身為中心引動行星運動,當時還是使用圓圈和等速運動。這是一項偉大的成果;他提出了太陽和火星軌道中心之間的距離。

在這段視頻中[圖4],我們看到他用不同的觀察得到另一個答案。我們現在有天文經度、火星穿過整個黃道面繞行黃道的運動;天文緯度是火星在黃道上方或下方的運動。通過一些巧妙的三角運算,開普勒用火星經過地球繞行太陽軌道平面(黃道)的上方或下方的事實,解決了一些三角問題,他計算出所有你在這裡看到的長度(距離)。這表示,他能從中心算出距離:火星軌道中心與太陽的距離?他算出這段綠色的長度。[圖5a, b]

 

現在,出現一個問題:那段綠色的長度和他先前在暫代性假說中計算的長度不一樣。所以,我們會在接下來的視頻比較這兩者。看看開普勒何時以及如何調整暫代性假說,他如何使用這些來自天文緯度的數字,現在問題出現了,這也是他改革和發展新天文學說的關鍵。

現在我們有綠色的長度,還有另外一個紫色的長度────所以你現在看到的可能是兩個不同的火星軌道中心 [圖6]。橙色以天文緯度為準,紅色以天文經度為準。與這些模型不同的地方,是火星是8角分(8’);一角分是六十分之一度,就如同一分鐘是一小時的六十分之一。

再說一遍,開普勒用天文經度建立模型;實在昰太棒了。模型包括一段間接推衍且不太確定的距離;接著,讀者可以在(圖5a)看到火星在天文緯度平面進進出出,更直接取得火星的距離。綠色昰這一段新的距離,與另一段不一樣。如果他調整暫代性假說,那麼這段綠色的距離,就會讓他研究的能力破功了。

於是,他得到了兩個相互矛盾的答案:不是綠色的距離就昰紫色的距離;不昰以橙色為中心就是以紅色為中心────這是兩種不同的距離,也是兩個不同的位置:火星究竟是沿著紅色虛線還是沿著黃色虛線前行?好吧,你只能二取一,無法兩者兼得:既不能(同時)有兩個不同的距離,也不能有兩個不同的位置。而數據顯示他們彼此昰相反的:天文經度顯示一個方向;天文緯度則顯示另一個中心的位置。因此,我們這裡有兩個不同且相互矛盾的答案。

這是怎麼回事?這兩個答案都不可能正確。他們彼此互斥,無法同時存在。但是,開普勒說,這個位置有8角分的差異是關鍵,也是改革天文學以全新的視角看事物的關鍵。因此,他的結論是,這證明試圖從運動本身的感受銓釋事物是錯誤的,沒有用。我們現在必須超越感官詮釋行星移動的物理原因,因為過去這些嘗試都失敗了。

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矛盾不復存在的統一概念。開普勒這麼做了。他做了一個天文物理模型,解釋太陽如何導致行星運動。他只測量太陽和火星軌道中心的距離;他只為火星設定一個位置;而且這個位置是正確的。他迫使人們擺脫亞裏斯多德的觀點,把物理學延伸到天際,為事物的原因找結果,他用矛盾創造新思路。

當庫薩表明物體的形狀將隨時間推移而異,或者物體的形狀不是成因,這種相等的運動本身不是因,一個總是等於本身的原理────這是一回事。行星和太陽的距離和它速度之間的關係────這是另一回事。這就是開普勒的成果。

是的,他的確說過行星呈橢圓形移動,但是橢圓是結果,在他看來,兩股力量作用於行星,一股力量牽引著圍繞太陽轉,讓他們離太陽忽近忽遠。因此,開普勒所謂的橢圓不是指形狀,就和哥白尼的圓圈一樣,是物理過程的結果。

(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訊息請前往http://science.larouchepac.com/────英文)當多個相反的答案似乎都對或都不對時,就表示我們使用的語言缺乏真正理解我們所關注主題的能力。這就是開普勒運用庫薩比喻法的做法。

創作歷史

讓我們放眼未來,看看開普勒的做法:應用開普勒的方式於新發現,為現存的科學創造精神的工具,我們已經寫下歷史的新頁,創新人類的歷史。 …

使用羅盤於天文、航海;以運河灌溉土地,以工廠取代動物或人類的工作;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和音樂的重大突破讓我們開發自己更偉大的形象,這本身就能夠讓我們在其他領域做得更好。

開普勒、庫薩、萊布尼茨、高斯、黎曼和其他人創造的現代科學,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東西讓我們與自然的關係釋放出巨大的變化!這些行為定義我們是不斷變化的物種,也是我們最有特色的特徵。 ..

中國普羅米修斯的未來

在如此不同的時代,人類不同範圍如此廣泛的時代,從石器時代的物理世界,到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化學世界,進入電氣時代;我們正邁入核子世界,為人類歷史創造新頁。我們以這種方式完成自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中國要往哪兒去:月球!中國要去月球!他們正在寫下一章,將一種永久的工業基礎搬到那兒;這就是前景。透過使用那裏存在的氦-3,作為新的、最有力的燃料,成為人類發展的下一階段────核聚變,中國正在建立一個進程,不僅在物理方式,也是人類歷史的下一章,人類創造者的新頁────同時也是非常有力的自我概念,一種超出我們大多數思維的外星的自我概念,產生了一個新的「我們」。當然,這會創造利潤,會賺錢,會產生收益(一如其他的物理發展),但是它創造了新的「我們」,新的人類。我們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存有,我們居住的宇宙所發展的特色共鳴,這就是經濟學。

開普勒的成就在超越目前以創造與創意共鳴的未來,這就是重新定義我們自己的關鍵。這是我們人類必須創造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別說明

以下是2015年2月10日林登•拉魯旭與同事討論的摘錄:

……「我們必須立足於身而為人真正的基礎上。這一般意義不是科學,而是開普勒對於人類非凡意義的科學。 ……我們的重要性和我們工作的重要性,是提升人類個體、人類的性格,而不是別的。 …

「問題是,大多數社會並不知道真相,他們的行為都是立足於錯誤的假設。這種假設的可怕例子是,想以金融機構定義人類生存的原則──這是騙局。人類的創造力不是衡量這個人取得或不取得所謂的財產。這項措施是,人類作為一個創造性的人類,本質上是創造的存有,會採取行動將人類帶入太陽系更高層次的運作。

「現在大家都在談錢。但是錢的本質並沒有價值。有些人很有錢,那也沒什麼,因為不是真的,他們對人類的貢獻才是唯一的意義。他們扮演哪些特定的角色才能增加、鼓勵,或促進人類的需求?這些都是人類的創造力。這股力量不在於任何個人的財產。只要是人都會死;因此,如果他們會死,怎麼可能擁有財產?

「人類不是財產的承載體;人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的部分,因此而能開發太陽系統,因為人類代表的創造力統治著太陽系。 …

「中國目前在太空計劃方面做得很好。中國現在做的正是朝向開普勒觀點中隱含的居住地。 ……中國正在開發其附近的太空,並致力於開發一個最終能夠管理整個地球的系統。而這些力量與運作卓有成效的人類心靈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