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關係的基本原則

打印这篇文章 打印这篇文章

[以下文章是“對美國外交關係有重大影響的原則 – 在當前戰略形勢下的歷史性回   顧”的大文章的一部分。 這篇論文發表於2012年11月浙江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學世界歷史研究主辦的國際研討會。]

美國外交關係的基本原則:當前策略處境脈絡下的歷史性觀察

作者:陸淋灕  (協作者:傑夫‧史坦柏格)

前言

美國外交和內政政策的基本原則以”民主”名之的計畫:新帝國主義

世界正處於於迫切的危急關頭。我們必須要從全球策略處境的制高點來談論美國諸多面向的外交關係,唯有如此,非營利組織作為國際金融寡頭知情或不知情的差使小廝─”限縮”於工具或手段的狹隘角色及目的─可以為吾人所理解。

人類正面臨歷史上最嚴峻的挑戰。在古巴飛彈危機五十週年的今天,人類文明身處全球衝突隨時可能升高至熱核戰爭的潛在威脅。近年,我們已經見證到所謂”政權更替”的強勢政策:把伊拉克變成瓦礫堆、利比亞陷入無政府狀態、阿富汗則成為”毒品天堂”的噩夢;推動敘利亞進行”政權更替”的行動卻伴隨著敘利亞和土耳其之間的緊張關係;隨時可能對伊朗發動攻擊、擴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飛彈防禦網,以及美國航空母艦在西太平洋釣魚台列嶼周邊地區巡弋部署,這些衝突在在都可能擦槍走火引爆熱核戰爭的引信。2011年十月,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被處決的事實公開後,林登‧拉魯旭即發出嚴正警告認為此舉可能導致核戰衝突,最近數月,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軍事及政治菁英都陸續公開且重複發出類似警告。

大西洋兩岸的金融體系崩潰持續進行,進一步促使世局向戰爭的方向發展。

從1960年代末期布雷頓森林協定開始崩壞之前到1971年該協議失效期間,<全球策略信息>創辦人暨政治家林登.拉魯旭一再預告:聽命於倫敦及華爾街金融霸權的國際金融體系,建構了一個迅速增長的泡沫,吞噬破壞真正的實體經濟。1995年年底拉魯旭發表”三曲線”函數,描繪了一個自1971年以來就發生的崩潰函數。1997年初,拉魯旭公開警告,亞洲金融會在當年底遭受金融大鱷的襲擊,也真的發生了。2007年夏天,拉魯旭公開地說這種金融體系已到了末日,拉魯旭又說對了。從那時起,大型金融機構一次又一次藉者上兆金援脫困;然而,大西洋兩岸各國實體經濟,卻加速邁向毀滅。因此,今日的常態已是無視實體經濟活動,拼命印鈔票製造超通膨,同時採取殘忍不合理的緊縮措施。昔日希臘、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曾經為人所稱羨的經濟奇蹟,現在證明不過是巨大的金融泡沫─數百萬人陷入永無翻身之日的困境,導致整個社會動盪不安混亂失序。

今日美國和大英帝國一搭一唱的作為,實實在在地背叛了其立國精神和歷史傳統─愛國者的核心價值

美國脫離英國的獨立戰爭,是”西方”世界歷史的分水嶺。數千年來,歐洲大陸人民被一個又一個的帝國政體統治。誠然,《獨立宣言》和稍後的《美國憲法》是許多傑出歐洲哲人理念的豐美果實。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透過創造本能所產生的普世通用理念,人們有意識地努力創建一個免除寡頭統治的共和國政體。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正如美國《獨立宣言》所揭示的,個人生而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又以”追求幸福的權利”為最重要。”追求幸福的權利”承襲自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 1646-1716) 關於”快樂(Glückseligkeit)”的理論:快樂是靈魂奮力追求完美與智慧,使心智提升的狀態,也就是創造。萊布尼茲寫道:「智慧是關於快樂的科學,也是最該被認真研習的……不愛自己兄弟者無法說他認識造物主,不具恩慈之心(愛)者無法稱其為智慧之人……」萊布尼茲關於智慧的闡述其實非常接近儒家所說的仁。

《美國憲法》是延伸《獨立宣言》的精神寫成,這兩份文件必須被視為一個整體來理解,《美國憲法》的前言如下:

“我們,美利堅合眾國的人民,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的安寧,建立共同的國防,增進全民福利和確保我們自己及我們後代能安享自由帶來的幸福,乃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和確立這一部憲法。”

前言中所提及的六大”基柱”雖然都極重要且無一可省,其中二項卻特別引人注意:增進全民福利和確保我們自己及我們後代能安享自由帶來的幸福。

美國是人類心智有意識地根據宇宙定律創建。自從美國立國以來,大英帝國始終不斷地要打擊破壞這個國家(中國政治家孫中山應能心領神會1,不論是1812年美國立國以來的第一次對外戰爭或是支持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邦聯、意圖暗殺數任總統、扶植傀儡總統(如今日的毆巴馬),以及各式的顛覆行動如文化戰爭、掌控媒體讓大眾喪失發聲表達意見的能力等。此時此刻已無法多談大英帝國寡頭霸權的破壞作為,讀者可自<全球策略信息>網站上取得所有相關資料。接下來我會簡要的提供兩個例子呈現卓越的美國人反抗這股勢力的努力,也讓大家了解我們今日需要怎樣的思維和行動,以創造及維護下一代的未來。這是要讓大家清楚地了解美國有一個獨特的體系架,如同建國先哲班傑明.富蘭克林所言:「我們送給你們一個共和國,只要你們能保住。」

以美國歷史上的幾個政治家為例:他們堅守美國立國精神的政策及行動

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1767~1848)就是其中的一個典範,其為人行事“活”出了深植於《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基本價值。他是當時「美國系統」的對外政策催生者,也對推動內政制度非常活躍。童年和青年時期,他直接受教於班傑明.富蘭克林、喬治.華盛頓、亞歷山大.漢彌爾頓,和他自己的父親約翰.亞當斯;他擔任美國駐歐洲各國大使二十年的期間,有機會浸淫在諸多歐洲偉大藝術家及哲學家的智慧結晶,同時深刻理解英國寡頭政治在歐洲推行的壓制甚至扼殺他國生存空間的政策,一如他們在非洲及亞洲推動的殖民主義。

24歲的約翰.昆西.亞當斯開始在“人民之友”撰寫系列文章教育大眾,1793年25歲時,亞當斯撰寫系列匿名文章主張不干預政策及美國應宣示中立,直接影響並塑造出反對介入英法戰爭的政治環境,緩解了喬治.華盛頓和亞歷山大.漢彌爾頓對於美國是否要介入英法戰爭的壓力。下面摘錄亞當斯26歲(1796年)在歐洲所寫的一些片段,表達了亞當斯殷切地保衛美國這個年輕的共和國不被來自國外的力量顛覆,以及他對大英帝國想要這麼做的理解。

寫於荷蘭:

“環繞共和政體的自由,有諸多威脅,其中,最令人警惕的莫過於外國勢力介入共和國國內事務的運作。”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美國永不再和歐洲有任何政治上的連結”

寫於倫敦:

“美國和大英國協之間已無真誠可言,我不認為這是美國所想要的。儘管美國和歐洲各國國內顛覆和平的陰謀始終存在,但是和平還是有可能、或者我希望會持續下去。”

據亞當斯自己所言,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始於1807年英國攻擊美國船艦”切薩皮克號”時,當時亞當斯擔任聯邦黨的麻州參議員。當約翰.昆西要對大英國協實施禁運,聯邦黨卻 (因涉及金錢利益而) 主張中立,此時,亞當斯昂然獨立於眾人之前回應:

「多數聯邦黨人似乎已經準備好要解散美國聯邦,對大英國協奉承諂媚。如果必要我準備犧牲一切、甚至生命,對抗這種情勢。」

自從1796被任命為荷蘭大使,直到1848年去世,亞當斯始終在公共領域服務國家,從未中斷(參議員;駐俄國、英國、普魯士和荷蘭大使;國務卿;總統;眾議員)。在他的公職生涯中,他始終如一的遵循美國立國精神和原則,超越黨派和個人特殊利益。

為了提升社會福利,促進當下及未來的幸福,亞當斯積極提倡教育和科學—他不遺餘力地支持及推動天文學研究,強調改進國家內部,實施保護性關稅政策,發起大規模的鐵路、運河和道路的國家基礎建設。尤其重要的是,他反對貨幣制度,主張信用制度以及為了實現信用制度而設的國家銀行。

身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亞當斯不僅創建了一個大陸型國家,更依立國精神,奠定年輕的美利堅共和國的外交政策基礎。1821年7月4日亞當斯引用獨立宣言的精神,在主題為反殖民、不干涉的國慶演講中,說:

「美國的獨立,對殖民地政府的合法性擊出一記重拳,掃除幾個世紀以來殖民者對其領地的剝削奴役。」

稍後又說:雖然美國衷心希望其他國家也能夠享有自由和獨立,

「但是,她不會跨出領土,主動向那些殖民怪獸尋釁…美國深知一旦被他人的旗幟所徵募並參與爭戰,有朝一日她可能成為世界的獨裁者,不再能主導自己的崇高心靈。」

他預言英國將會被迫放棄印度。這篇演講是為1823年12月12日宣告的“門羅主義”所做的教育宣傳活動之一。亞當斯認為,構思這份宣言是他最高的抱負:「引導文明國家簽署一項兼顧中立國和交戰國權利,這個雙方都能遵守的協議,將是對全人類具體而實質的保障。如果我可以帶給世人這項條約,就可以宣稱我個人的一生對於世人並非徒勞無用,我將可以含笑而逝,並在主的萬能權柄前,請求主的恩慈赦罪。」雖然這一份美國涉外事務上重要的宣言以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之名為人稱頌,但其內容乃出自當時的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之手。“門羅主義”明白表示,美洲大陸不應再成為任何歐洲國家建立殖民地的目標;再者,對於歐洲各國勢力的爭端,美國聲明保持中立不介入;此外,歐洲各國勢力若再介入美洲事務,美國將視其為對美國的敵意行動。

即使信用制度和美國的第二個國家銀行幾乎被英國操控的安德魯‧傑克森總統和完全的叛國者,副總統范‧布倫所壞;但是最重要的是,亞當斯促成北方各州工業化,並組成反對黨對抗由蓄奴主組成、英國支持的南方同盟,他充分發揮自己擔任國會議員的影響力,幫助林肯最終在南北戰爭獲勝。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在內政外交政策上充分實踐美國立國精神的傑出領袖典範是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小羅斯福(1882-1945)。1933年三月小羅斯福就職總統時,美國家正處於經濟大蕭條的廢墟中,官方公布的失業率是25%,工業及農業生產已然崩潰,幾乎所有的銀行業務都已停止,金融體系分崩離析。小羅斯福必須‘立即上任’,他在就職演說中向絕望的群眾保證:「這個偉大的國家將會一如既往的堅忍存續、復興、繁盛。」在向群眾概述當時整個國家面臨的深刻危機之後,他請求所有民眾「在這樣艱困的時局中支持我的領導」,接著他指出寡頭政治的金融利益正是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

“貨幣兌換商貪得無厭的種種行徑,將受到輿論與法庭的起訴,受到人類心靈理智的唾棄。…他們只知自我追求者們的處世規則,完全沒有眼光,而沒有眼光的人是要滅亡的。…我們要以千古不變的真理來重建這座廟宇。衡量這重建的尺度是我們體現比金錢利益更高尚的社會價值。”

假設這段歷史眾所周知,我們簡短的彙整羅斯福當時立即採取的主要行動,以他自己的話來說,以美國制度的方法為美國人民塑造“新政”。今日危機相關的解決方案應該再清楚不過。

羅斯福先起草應對金融危機的緊急立法,宣布為期四天的“銀行休假日”,發布1933年緊急銀行法案,透過有序的破產重整,嚴格劃分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的業務,並通過著名的格拉斯 – 斯蒂格爾法案,大大的削弱華爾街權限,同時全面整頓美國銀行系統。倫敦和華爾街代表國際金融寡頭,試圖阻止羅斯福,使盡各種方法企圖讓他改變政策。羅斯福1936年接受提名為第二任總統候選人的演說內容,證明他是“美國系統”的支持者,這次的演說與今日的情況非常相關。羅斯福在演說中攻擊華爾街的“經濟暴政”:

“他們創造了新的專制主義,並以法律制裁的繩索做包裝。……經濟保皇黨抱怨,我們想要推翻美國的制度。他們真正抱怨的是,我們要拿走他們的經濟權限……這是世俗世界最俗氣也是唯一有效的指導,是道德原則。我們看不到信仰、希望和慈善這些都成為高不可攀的想法,但我們卻在現代文明利用他們作為一個民族為自由戰鬥的堅定支持……慈善成為華麗舊詞的真正精神。慈善的原意是指愛,一種諒解的愛,不只是分享財富的送禮者,也是真正的同情和智慧幫助人們自己幫自己…”

為了重建國家而提供信貸,羅斯福運用重建金融公司讓資金有管道以“乘數效應”投入整個國家實體經濟的各項計畫。總體而言,羅斯福籌畫了大約50,000個基礎設施項目,從很小的計畫到非常大型的計畫,為美國在地球上取得最強的經濟力量。

1928年羅斯福在外交事務雜誌中的一篇文章,提到道德原則必須主導外交政策,帝國主義的掠奪和砲艦外交牴觸“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原則,他反而提出“好鄰居政策“尊重個別國家的主權。歷史證據表明,羅斯福與英國訂立軍事同盟,心中只有一個目的:打敗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但是也想盡全力瓦解大英帝國。

1942年11月10日,丘吉爾對英國國會說,“我還不想成為主持清算大英帝國的首相。”羅斯福在寫給他手下的一封信中說:“(戰後)我們和英國的關係將比我們現在和納粹德國的戰爭還要麻煩。“這導致羅斯福和代表大英帝國的丘吉爾之間的極端的對立。

且舉一個例子。1941年8月兩人在在加拿大的阿真舍(Argentia)商討“大西洋憲章”時,是雙方第一次發生嚴重衝突。羅斯福的兒子在” As He Saw It”中說:

“丘吉爾先說,“英國貿易的非正式協議就是……”父親立即插嘴,”沒錯,這些帝國貿易協定正好可以證明。印度和非洲人民,所有近東和遠東的殖民地,仍然一如既往地落後。”

丘吉爾臉紅脖子粗的欺身向前,說道:“總統先生,英國從未想要失去其在英國領地的有利地位。這些讓英國變得偉大的貿易應該繼續,並且由英國的部長訂定相關條件。”

“你看,”父親緩緩地說,“這裡的某個地方,有可能是你,溫斯頓,和我之間的分歧。”

“我堅定地相信,如果我們想要達到穩定和平,就必須參與落後國家的發展。落後地區的人民。這該如何才能做到呢?顯然不是以18世紀的方法完成。“

“有誰在談18世紀的方法嗎?”“無論你哪一位部長都建議自殖民地國家攫取原料的政策,卻完全未考慮回饋該國人民。二十世紀的方法包括透過提升生活水平、教育、提供公共衛生設施……來增加這些國家人民的財富。

“你是說印度,”丘吉爾咆哮著。

“是的,我不相信,我們可以打一場反法西斯奴役的戰爭,卻不能同時從落後的殖民地政策釋放世界各地的自由人”

羅斯福贏了。大西洋憲章第三款指出,”他們(簽署國)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他們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丘吉爾堅稱這僅適用於被佔領的國家,但是羅斯福要求列入”全部“的國家,也就是它全面適用 – 包括所有殖民地人民,就從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開始。

早在1943年,確定會贏得戰爭時,羅斯福開始思考一項大型計畫,一個全球性戰後重建的“新政”。他想要維持戰時的動員,透過戰前的交戰國之間共同發展和平外交政策,進行再投資,同時以大規模的全球投資政策,幫助發展中國家從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進而經濟起飛。羅斯福的戰後設計結束了英國、法國、荷蘭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進而將對抗納粹主義的勝利轉為全面解放的工具,透過發行長期低利貸款,組織一個以全球社會利益為基礎的大型、長期發展的基礎設施。因此,他以當初創辦聯合國的想法,構思成立一個世界各國人民論壇,和新的貨幣金融秩序,也就是後來與布雷頓森林體系有關的馬歇爾計劃。本著同樣的精神,羅斯福曾在他生命的後期推動「糧食換和平」(Food for Peace)計畫,輸出美國農產品養活世界,開放美國技術,使飢餓國家的食物能夠自給自足。

透過共同發展建立持久和平,以擺脫殖民主義和貧困世界的理想隨著羅斯福的去世一同埋葬。英國寡頭政治和華爾街為了阻撓聯合國成立的目的,發動冷戰,強加上保證互相毀滅的教條。殖民地仍然是殖民地 –大英帝國國旗再次飛揚。


1. 孫中山先生在“中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文中,完整而深入的說明大大英帝國操弄地緣政治“…的主要政策是聯合弱小國家攻擊最強的國家,再結合較弱的敵人,檢視第三國的成長。兩個世紀以來,英國的這項外交政策一直都沒有改變。英格蘭和另一個國家結盟,不是為了保持良好的友誼,而是利用該國對抗第三國。當敵人奪取了他的權力,他就變成朋友,當朋友已經強大,他就與之為敵。英國始終保持居高臨下的位置,讓其他國家為他打仗,自己則坐收勝利的果實。英國已經這樣做了幾百年…換句話說,英國止汗可以提供服務的人交朋友;如果朋友太弱沒有利用價值時,他們就必須為英國的利益犧牲自己。英國對友人的體貼就如同農民養蠶般的細心,蠶絲最後總會從蠶繭中抽出,蠶蛹則被火燒毀或作為魚餌。英國現在的朋友都不比蠶好多少,他們現在接受英國的眷顧,只是因為他們還有一些絲綢..

孫中山宣誓成為中國第一任大總統之後,沒有多久就向全美國人民發出緊急呼籲:“我們十分理解,不含某些國家在內的一些有力人士將樂於見到新[中國]共和國內部破裂。他們終生致力於在中國南北各省引爆衝突造成內戰;就如同50年前,(某些人)對美國可怕的內亂秘密鼓掌。我覺得我們在國外和美國一樣也有類似的敵人,中國各省省會最受歡迎的,就是公然宣稱對立憲中國叛變.. 。”